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 B.中体西用 君主立宪 |
C.师夷长技以制夷民主共和 | D.君主立宪民主共 |
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 B.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
宋伯鲁在《时务目论》中(评价康梁变法)说:“夫以子孔、子产治一小国,改革仅一二事,犹如此之难,几于不免,况以中国之大,而见不解者之万亿于我,乃欲一朝而空数千年之积弊,虽圣人,吾知其不能矣。”上述材料表明宋伯鲁
A.主张变法应全面彻底 | B.批评康梁因循圣人之道 |
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 D.认为变法无法革除积弊 |
以下是林纾等人对某事件的看法:“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义亡,以放荡为自由,以攘夺为责任……直与猩红热、梅毒等输入无异”,“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以下列对此分析不准确的是
A.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
B.西方思想传播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冲击 |
C.新思潮引起了旧势力的仇视与恐惧 |
D.反映了该事件存在对中国文化绝对否定的错误 |
陈独秀曾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社会为不适于生存。任诸自然之淘汰,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陈独秀批判孔子思想所运用的思想武器是
A.三权分立学说 | B.马克思主义 |
C.社会契约论 | D.社会进化论 |
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 B.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
近代中西文化论战中观点异彩纷呈。以后中国历史发展历程证明,下列论点中相对客观的是
A.梁漱溟:将来全世界都要走“中国的路,孔子的路。” |
B.李大钊:“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长,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
C.杜亚泉: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
D.陈独秀:“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 |
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竞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及作者是
A.《四洲志》林则徐编译 | B.《天演论》严复译著 |
C.《各国律例》林则徐编译 | D.《海国图志》魏源编撰 |
“但是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因为那仍然是中国统治阶级信仰的命根子。”(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可以用来诠释
A.抵抗派的师夷制夷思想 |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
C.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 | D.革命派的民蔓共和思想 |
李明海认为: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后不久,前后不到10年的时间,作为社会思潮主流的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以下对新文化运动“早夭”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
B.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思想界的冲击 |
C.五四后政治斗争逐渐占据主流 |
D.自由主义早已不合时宜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的共同之处是
A.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
C.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 D.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章士钊曾说:“提倡新文学,自是根本救济之法,然必其国政治差良,其度不在水平线下, 而后有社会之事可言。文艺其一端也。欧洲文事之兴,无不与政事(即政论)并进。”作者意在说明
A.文化领域长期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 |
B.政论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 |
C.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有限 |
D.政治革命与文学改良具有同等作用 |
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这表明他主张学习西方的
A.器物层面 | B.制度层面 |
C.文化层面 | D.实践层面 |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申明以“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天职”。下列内容能反映这一宗旨的是
①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②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③坚持思想自由至上的原则 ④倡导文学革命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梁启超说:“舍西学而言中学,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梁启超持此观点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宣扬“中体西用” | B.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
C.减少变法阻力 | D.回应民主革命思潮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