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
陈独秀在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中有这样一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他认为的“变”主要是指 ( )
A.变革思想观念 | B.变革政治制度 |
C.变革教育制度 | D.变革经济制度 |
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专制皇权 | B.反对尊孔复古 |
C.捍卫《临时约法》 | D.倡导科学精神 |
191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梅光迪说了这样一段话:“诗文截然两途。诗之文字与文之文字自有诗文以来(无论中西),已分道而驰……吾辈言文学革命,须谨慎以出之。尤须先精究吾国文字,始敢言改革。欲加用新字,须先用美术以锻炼之,非仅以俗语白话代之即可了事也(俗语白话固亦有可用者,唯必须经美术家之锻炼耳)。如足下言,乃以暴易暴耳,岂得谓之改良乎?”以下相关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本段言论是梅光迪针对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文学革命而发出的 |
B.梅光迪对文学革命中的白话文改革持反对意见 |
C.梅光迪认为白话文没有美学价值 |
D.梅光迪对文字改革的态度严谨认真,有可取之处 |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的思想主张与这一观点相似的是
洪仁玕 B.张之洞
C.严复 D.胡适
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异很大,其关键原因在于( )
A.民众觉醒程度和群众基础不同 | B.清政府腐朽暴露程度不同 |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和方式不同 | D.民族危机程度不同 |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A.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
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林则徐建议制造炮船以抵御英国,被道光帝朱批为一派胡言 |
B.康有为抨击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 |
C.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
D.毛泽东提出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近代中国思想界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B.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
该图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对该名人产生影响最大的近代西方进步思想是:
A.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 B.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
C.生物进化论 | D.天赋人权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对儒家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传统道德进行激烈批判和彻底否定的运动。这个运动应是 ( )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新文化运动 | D.辛亥革命 |
世人曾对当时的某一著述作如此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此推断该书最有可能是 ( )
A.《海国图志》 | B.《资政新篇》 | C.《孔子改制考》 | D.《新青年》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