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史是一部中国人不断求发展的历史。回爷15—17题。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含义是
A.变革政治制度以求民主平等 | B.学习西方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 |
C.学习两方之体以同中国之用 | D.宣传西方学说以启国民之智 |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奋进的足迹,它们可以用来研究
A.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之路 | B.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
C.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 D.近代中国的实业救国 |
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化运动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 B.举办商会、农会待民间团体 |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 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
1866年奕訢新驳斥倭仁反对增设天文算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绝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朝廷采纳奕訢意见。颁布上谕,表示:“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下列关于奕訢这一观点评价最恰当的是
A.体现了西学中源思想 |
B.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应对当时的边疆新危机 |
C.正确分析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 |
D.体现了他减少阻力,从根源上改革清政府的意图 |
表1 《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次数
(据全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表1可以用来说明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信仰的危机 |
B.巴黎和会促进中国政府选择了苏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
C.社会主义成了新文化运动后期中国的最普遍的思潮 |
D.孙中山晚年的新三民主义中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内容 |
1898年5月19日的《国闻报》报道:“戊戌之春,南海康水部(即康有为)倡保国会于京师,……宜讲立会之旨,集谋保国之策。至之日,上自京僚以及公车应试之徒来会者,凡数百人。本朝二百五十余年,士大夫不奉朝旨,毅然引国事为己任,不顾成败利钝,斩斩而决之吾之一心,而其徒从之者又如是其盛,盖未之前闻也。”这一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人
A.提出了变法主张 | B.出现了革命心理 |
C.产生了危亡意识 | D.形成了政党观念 |
下列观点中属于近代维新派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是
A.“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
B.“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 |
严复《辟韩篇》:“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民而已。……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对该思想的评价不准确的有
A.深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 B.为辛亥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
C.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D.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
新文化运动时期,维新派诗人刘大白在《卖布谣》中说:“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反映了
①洋布成为普通百姓的主要衣料②作者提倡使用国货③知识分子对民生的强烈关注④作者反对机器生产
A.②③ | B.①④ | C.①② | D.②④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留学,同时规定他们每3个月要学习14天《孝经》和圣谕。这可以说明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宗旨是
A.改革传统教育制度 | B.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
C.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 D.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
梁启超认为:“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欧洲)皮毛,汲流忘源,遂及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李鸿章晚年着着失败,皆由于是”。梁启超这样说的实质是
A.批判李鸿章卖国投降可耻行径 | B.要求资产阶级维新派掌握政权 |
C.要求光绪帝罢免李鸿章的官职 | D.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主张 |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其共同的作用是
A.促进世界资本主义发展 | B.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作用 |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
“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引起道学先生对社会变迁不满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 B.维新变法 | C.义和团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