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高中历史

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

A.理学开始遭到批判 B.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C.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不缠足会”,规定“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凡入会人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一时间全国各地竞相效仿,入会者竟达30万众。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

A.西学东渐大潮的影响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政府法令的大力支持
D.男女平等的最终实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
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
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B.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D.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记载:“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一、二,赴京会议。国主若征税纳饷,则必绅士允从;倘绅士不允,则不得令国民纳钱粮。若绅士执私见,则暂散其会,而别择贤士。若有按时变通之事,则庶民择其要者,敬禀五爵、乡绅大会。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洋事务充满新鲜感
B.先进人士已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性
C.书中记载的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度
D.书中的“乡绅大会”是英国的上议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83年12月11日《申报》记载:上海“缫丝局开,女工之受雇者不少,其他之有需乎妇女者不及备述,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妇女进厂做工,有伤社会风化
B.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
C.妇女自求口实,利于改善民生
D.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高宗鲁译注的《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中,有一封留美幼童黄开甲写给美国巴特拉夫人的信。写信日期是1882年1月28日,地点在上海。信中这样写道:“上岸前,我们幻想有热烈的欢迎在等待我们,也会有熟悉的人潮,还有祖国伸出温暖的手臂来拥抱我们。可是天啊!全成泡影。倒是人潮汹涌,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失望的一群。”由此我们能够了解到

A.近代中国留学事业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
B.近代中国留学事业不受到重视
C.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使当时中国人对留学持有否定态度
D.清政府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出国留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先进仁人志士们向西方学习以救国救民的抗争史。“不同阶级、阶层的国人们进行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均从不同角度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理所应当值得肯定”。以下关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相关认识和理解,与题干材料观点不相吻合的是(   )

A.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建,是近代化的开端
B.从“技术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层推进
C.新文化运动掀起民主与科学两大旗帜,大大解放了思想
D.戊戌变法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增长,推进政治近代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
鸦片战争以前,华夷观念是中国人描述世界局势的固定思维方式。中国人习惯将中国称为“天朝”“天朝上国”,而将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蛮夷”等。在华夏族的眼里“夷”是不知礼仪的野蛮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人对世界了解逐步增多,他们描述世界的词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称西方为“夷”者仍然存在,但是“泰西”(即遥远的西方之意)和“西洋各国”的使用逐渐增多。郑观应指出,“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
甲午战争之后,“夷”在整个中国人的世界词汇中已经微乎其微了。与此同时,“泰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居于主导地位,以“强国”“列强”指英、法、美、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也开始增多……“瓜分”一词也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话语。
——摘编自任云仙《近代中国国际政治词汇演变论析》
词汇使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思想观念的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中国国际观念变化的历程,并分析说明其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早在19世纪中后期中国某学校开设有英语、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地理、机械学、船体制造、机器制造、驾驶、轮机、测绘等门目繁多的课程,请问下列的四个言论与该校的育人理念基本一致的是(    )

A.“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B.“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C.“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杨师群在完成专著《中国历史的教训》后说,到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开始时,人们在努力转换传统的制度建构与思想文化之际依然很难摆脱沉重包袱。其根本原因是

A.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封建思想的束缚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C.崇厚对外情况是无知的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