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央视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复兴之路》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揭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之路。
第一集 《千年局变》 时间跨度:1840~1911年。本集以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探索为主要内容。请结合下列图片回答:
图一 开平矿务局 图二 严复《天演论》译稿 图三 南京临时政府
(1)上述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三幅图片各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
第二集 《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年~1949后。本集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并赢得胜利的历史。
………
第四集 《伟大转折》 时间跨度:1976年---1992年。 本集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第五集《世纪夸越》时间跨度:1989年---2002年。 本集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
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在理论创新上的突出成就有哪些?简要说明这些理论创新对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起的重要作用。
(3)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充满艰辛,仁人志士们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数千年来,中国人都以“中国”与“四夷”(即周围世界)相对称,也就是用“中国中心”的
世界坐标轴来认识世界,并而构成自己的自足发展的大陆帝国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天下国家”观和“夷夏之防”的儒家理论,它们转化为中国人的“自我形象”意识,成为支配从中国统治者一直到普通人的思维定势。当近代西方商人、传教士、外国使节来叩击中华帝国大门时,我国朝廷对当时国际社会懵然不知,仍然一概视为传统的“藩属”。采取卑视和抚绥的政策……为了适应中国的“以夏变夷”的观念,早期东来的聪明的耶稣会士打开进入中国大门传教的方法是,首先自我“中国化”,然后再使中国人“基督教化”。为迎合中国人的“中国中心”的意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廷所献的世界地图,就精心设计,把中国的地理位置安排在“中心”。
材料二:(中国)在门户被打开之后,清廷力图维持封闭的体制的残局……清政府坚持祖宗规定的皇朝体制的一个最突出例子是关于“觐见”礼仪问题。……咸丰年间,理藩院仍要求俄使普提雅廷按贡使礼节到午门行三跪九叩礼……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皇帝甚至有意以全免英国商品的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消这项要求。1858年与英法所订的天津条约写明今后外国公使觐见中国皇帝时,不可行“有碍于国体之礼”,但清政府为了维护天朝皇帝至尊无上的虚假“形象”,仍然纠缠不让步。……割地赔款可以不争,这个“体制”问题却非争不可。
材料三: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是背着沉重的传统儒学包袱,从“经世之学”的观点出发去学习西洋技术的。根深蒂固的华夏文化优越感使当时人们对西技的认识产生种种歪曲图象。1866年被派遣出使欧洲的第一个清廷官员斌椿,在法国首次见到自行车,视为中国古代“木牛流马”之遗意。洋务派首领奕认为西方的天文算学“实本于中术之天元”。由此而形成一套“西学源于中学”的说法。当时倡导附合此说的人,包括著名的维新派人士冯桂芬、曾纪泽、郭嵩涛、郑观应、薛福成、黄遵宪在内。
——以上材料均摘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⑴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策略是什么?早期传教士在中国传
教的最终结果如何?
⑵罗荣渠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的现代化”。概括以上材料,说明中国人的哪些思想认识延误
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中国人的这种思想认识延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⑷综合以上材料,从根本上说是必须先实现哪方面的现代化,才能保证其他方面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 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3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京师同文馆当时主要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这与传统的儒家学院大不相同,因此也遭到那些守旧士大夫们的强烈反对。这不,没开馆呢,京师上下便谣言四起,当时流传一副对联说“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也有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更有士大夫危言耸听地说,“未同而言,斯文将丧”(暗嵌“同文”二字);“孔门弟子,鬼谷先生,试图把京师同文馆给打下去”。在一片反对声浪中,奕诉得了一个“鬼子六”的绰号(奕诉排行老六,又常与洋鬼子打交道,故得此名)……在守旧派士大夫的鼓噪下,很多有意投考同文馆的官员,最后都打了退堂鼓。结果同文馆在98个报名者中只录取了 30人,而因被录取者的素质太低,很快又被淘汰了 20人,剩下的10人最后也只有5人毕业。洋务派本希望通过同文馆培养一批精通西学的中高层官员,这个计划几同夭折。
――《揭密慈禧大槁洋务运动始末》
材料二 中国各省设立制造、船政、枪炮、子药等局不下十佘处,向外洋购置机器物件不下千百万金,而于制造本源并未领略。不闻某厂新创一枪一炮,能突过泰西;不闻某局自制一机器,能创垂民用。一旦有事,件件仍须购自外洋,岂真华人之智不及西人哉!推其病源厥有三故:各厂之设也,类依洋人成事,而中国所延洋匠,未必通材,往往仅晓粗工,不知精诣,袭迹象而遗神明,其病一。厂系官办,一切工料资本每岁均有定额,即有自出心裁,思创一器者,而所需成本,苦于无从报销……今中国之工匠,既无坚忍之力,国家又别无鼓舞之途,遂事事依样葫芦,一成不变,其病二……今中国各局总办提调人员,或且九九之数未谙,授以矿质而不能辨,叩以机括而不能名,但求不至偷工减料巳属难得,器械利钝,悉听工匠指挥,茫无分晓,其病三。
一――《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
材料三 新式企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资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依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则上下相继,二弊俱去”。
——郑观应《盛世危言》第4卷
材料四 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民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清末大臣条陈西制之上。
——清末大臣条陈“变法自强事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洋务派希望通过同文馆培养一批精通西学的中高层官员的计划为什么会“几同夭折”?这一事例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大门的说法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洋务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其中的问题,洋务派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努力?
(3)结合材料二、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三中郑观应的方案。(8分)
(4)请对材料四的方案作出可行性论证。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图文材料: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材料三 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2)透过材料二中的图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3)举一例能佐证材料三观点的史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
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评论他“实倡先声”的含义是什么?
(2)胡适的这种认识在我国近代那场运动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其存在什么问题?
(3)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
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4)综合上述材料,概况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1)按照梁启超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的分期,请你列举“第一期”与“第二期”的主要思潮。
(2)“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个事件的最主要的思想主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3)根据梁启超的观点,简要归纳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
(2)19世纪40—70年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两个著名思想主张是什麽?
(3)请列举三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四:钱玄同的文章号召说:“青年啊,如果你还想在二十世纪做个人,你还想中国在二十世纪算个国,那么,赶紧鼓起你的勇气,奋发你的毅力,剿灭这种最野蛮的邪教和这班兴妖作怪胡说八道的妖魔!”
材料五:鲁迅发表文章指出:“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论的人的对头。”又说:“据我看来,要救治这几至国亡种灭的中国,那种孔圣人、张天师传言由东来的方法,是全不对症的,只有这鬼话的对头科学,不是皮毛的真正科学。”
——采选自《百年中国史话》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魏源对“夷”有何认识?“制夷”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梁启超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4)材料四中的“最野蛮的邪教”指的是什么?从材料五看提倡科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些文章发表于什么时期?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学东渐”的演变过程是怎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民国时期的“总统府”,现已被建设成中国近现代
史遗址博物馆。这是我国目前最高级别、保存最完好的近现代史遗址博物馆。
材料二 有学者说,从历史价值和政治价值上来讲,“总统府”要超过北京的故宫。故宫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建设最辉煌的皇家宫殿,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故宫只是明清封建王朝的标志,而“总统府”则象征着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终结。从这个角度来讲,“总统府”的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都不逊于故宫,而且“总统府”以前还曾经是清代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的天宫遗址,这种汇集交融的历史价值也是故宫所不具备的。在此设立博物馆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示和宣传这些价值。
材料三 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请回答:
(1)近代史上,太平天国政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这里颁布过哪两部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著名文献?
(2)列举近代史上在这里所发生过的反对或摧毁封建统治的三件重大历史事件。
(3)为什么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彻底完成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4)结合材料3,请回答:(答案直接从文中的语句中摘录)
①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②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③文中属干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人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就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贯穿中国近代史的始终,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19世纪7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所说的魏源“实倡先声”指的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胡适的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材料一:善师西夷者,能制西夷;不善师西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五: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4)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思想主张的概称。
(2)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国体、政体角度回答)
(3)根据材料四,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4)结合五则材料,简述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具体指出其代表人物及主张,语言要精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青年杂志》发刊词
材料四 (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土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试看环球的未来,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对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认识有何不同?
(2)从思想主张的根本目的上看,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有何不同?
(3)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指出材料四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
(4)以上4人所代表的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各产生过哪些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中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他们拒不承认中国人在军事上的劣势和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只有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这样,对西方的研究可说是踏出了一小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但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仰诸同志,盍自勉旃!谨定规条,胪列如左:
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
(1)举例说明“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的表现。
(2)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如何“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提出该观点的原因。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编号 |
人物 |
速写 |
① |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
|
洋务运动 |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
② |
著有《新学伪经考》一书 |
|
③ |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
④ |
《新青年》的创办者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五位代表人物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的五个派别。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所代表的派别。
编号②_________________;编号③___________________。
(2)概述编号①、②、③所代表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主要主张。
(3)编号②、③、④所代表派别分别进行了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