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作者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写出此书的名称。
(2)材料二的观点属于那一派别?为实现其变官制(政治制度)的目的,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
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
如习商战。
——郑观应1894年《商战》
材料二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讲格致(清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用机器,精制造……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数,御侮自在其中。
——张謇1895年《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三 余以为舍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外,殆无他策。政策果能实现理想中之结果,则大而世界,小而中国,无不受其利益。余理想中之结果,至少可以打破现在之所谓列强势力范围,以消灭现在之国际商业战争与资本竞争,最后且可以消除今后最大问题之劳资阶级斗争。
——孙中山1920年《建国方略》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郑观应“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思想是对哪场运动的反思?有何进步意义?
(2)据材料一、二,比较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3)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在发展实业问题上的明显变化。归纳他持有这一主张的主要理由。
(4)郑观应、张謇和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在近代中国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一一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鸦片战争后,“仁人志士”萌发了怎样的新思想?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人在争取政治民主化斗争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政治主张。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而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孙中山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
材料三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4)综合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时,中国的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纷纷提出各自的不同救国方案。
材料一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材料二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李鸿章
材料三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材料四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
材料五 “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之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                        
——陈独秀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怎样付诸实践?
(3)材料三的“变”在政治上有什么表现?又是如何实践的?
(4)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主张?他是如何实现他的主张的?
(5)材料五体现了陈独秀什么样的思想认识?为此他是如何做的?
(6)以上材料反映中国近代思想是如何演进的?在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过程中,其主流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图图志》
材料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一)…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
(二)……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今者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
(四)……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同盟会宣言》
材料四:“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
(2)材料二的作者同康有为在光绪皇帝支持下掀起了哪次改良运动?
(3)材料三提出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什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哪三大主义?它表明中国同盟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党?
(4)材料四中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这次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相比,曾国藩的思想出现了具有新内容的变化,在伦理政治观念上由原来对内维护三纲五常、对外保持天朝至尊,转变为对内维护三纲五常、对外讲究“忠信笃敬”、“守定和约”。同时,他更重视引进西方技术的活动,认为是“救时之第一要务”“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王少普《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性质和作用》
材料二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 梁启超1922年《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概括曾国藩基本思想主张的显著特点。
⑵梁启超归纳的第二期有何史实依据?“新时期”又指什么?
⑶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与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相比,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知识界关注的重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⑷综合上述材料,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李鸿章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
问题:
(1)文中的“破屋”是指什么?
(2)“破屋”之“破”主要表现在哪里?
(3)李鸿章“一辈子”办了哪些“事”?任举2件并作简要评价
(4)李鸿章自诩为“裱糊匠”,但也有人称其为“开拓者”。你怎么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评论他“实倡先声”的含义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明互动与社会转型
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用“东学西渐”的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2)结合材料回答“晚明”时期“西学东渐”的具体表现。
(3)依次介绍这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刺激下“西学”传入中国的情况。
(4)基于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不断吸引世界各地文明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 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进行物品和人员的交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还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材料三 :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你能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部世界认识态度的不同。
(3)概括指出材料三体现的思想主张。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摘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
(2)19世纪中期,中国人学西方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3)列举二个中国近代史上学习外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
(4)20世纪20年代末到9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分别在哪次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教材43页
材料三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著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时表现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哪一特点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什么?这次运动的最主要意义是什么
(4)结合三则材料,简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阅读材料一回答:
(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2)裱糊匠指的是哪类人?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3)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阅读材料二回答:
(4)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5)根据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战国时期、欧洲的十四五世纪、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最近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现摘录其中的部分探究主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探究主题三 西学东渐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四种观点。
甲 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 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 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丁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3)指出材料中甲、乙、丙、丁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上有何不同?
(4)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得到哪些结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贤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1905年邓实先生发表《古学复兴论》:“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懦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将孔子宣传为变革先师的原因。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