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高中历史

马克思说:“看起来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的作用,反而起了警醒作用》。”这句话的实质含义不包括(   )

A.中国开始面向资本主义新世界 B.中国开始走向民族觉醒的道路
C.封建制度开始动摇和分崩离析 D.“师夷长技”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验证上述材料的史实是:

A.李鸿章、左宗棠创办近代企业
B.康有为等人推动光绪帝变法
C.李大钊著文宣称“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D.毛泽东在五四之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数千年来,中国人都以“中国”与“四夷”(即周围世界)相对称,也就是用“中国中心”的
世界坐标轴来认识世界,并而构成自己的自足发展的大陆帝国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天下国家”观和“夷夏之防”的儒家理论,它们转化为中国人的“自我形象”意识,成为支配从中国统治者一直到普通人的思维定势。当近代西方商人、传教士、外国使节来叩击中华帝国大门时,我国朝廷对当时国际社会懵然不知,仍然一概视为传统的“藩属”。采取卑视和抚绥的政策……为了适应中国的“以夏变夷”的观念,早期东来的聪明的耶稣会士打开进入中国大门传教的方法是,首先自我“中国化”,然后再使中国人“基督教化”。为迎合中国人的“中国中心”的意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廷所献的世界地图,就精心设计,把中国的地理位置安排在“中心”。
材料二:(中国)在门户被打开之后,清廷力图维持封闭的体制的残局……清政府坚持祖宗规定的皇朝体制的一个最突出例子是关于“觐见”礼仪问题。……咸丰年间,理藩院仍要求俄使普提雅廷按贡使礼节到午门行三跪九叩礼……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皇帝甚至有意以全免英国商品的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消这项要求。1858年与英法所订的天津条约写明今后外国公使觐见中国皇帝时,不可行“有碍于国体之礼”,但清政府为了维护天朝皇帝至尊无上的虚假“形象”,仍然纠缠不让步。……割地赔款可以不争,这个“体制”问题却非争不可。
材料三: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是背着沉重的传统儒学包袱,从“经世之学”的观点出发去学习西洋技术的。根深蒂固的华夏文化优越感使当时人们对西技的认识产生种种歪曲图象。1866年被派遣出使欧洲的第一个清廷官员斌椿,在法国首次见到自行车,视为中国古代“木牛流马”之遗意。洋务派首领奕认为西方的天文算学“实本于中术之天元”。由此而形成一套“西学源于中学”的说法。当时倡导附合此说的人,包括著名的维新派人士冯桂芬、曾纪泽、郭嵩涛、郑观应、薛福成、黄遵宪在内。                       
——以上材料均摘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⑴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策略是什么?早期传教士在中国传
教的最终结果如何?
⑵罗荣渠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的现代化”。概括以上材料,说明中国人的哪些思想认识延误
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中国人的这种思想认识延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⑷综合以上材料,从根本上说是必须先实现哪方面的现代化,才能保证其他方面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国闻报》的发行到《国民报》的发行,主要反映了当时

A.报纸因文化专制而发行十分困难 B.民族企业生存环境恶劣
C.思想解放不断走向深入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翻译的外国著作

以上译著重点变化的主要相关历史背景是

A.中国人的宗教意识逐渐淡薄 B.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C.中国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D.清政府自救运动的开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  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京师同文馆当时主要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这与传统的儒家学院大不相同,因此也遭到那些守旧士大夫们的强烈反对。这不,没开馆呢,京师上下便谣言四起,当时流传一副对联说“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也有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更有士大夫危言耸听地说,“未同而言,斯文将丧”(暗嵌“同文”二字);“孔门弟子,鬼谷先生,试图把京师同文馆给打下去”。在一片反对声浪中,奕诉得了一个“鬼子六”的绰号(奕诉排行老六,又常与洋鬼子打交道,故得此名)……在守旧派士大夫的鼓噪下,很多有意投考同文馆的官员,最后都打了退堂鼓。结果同文馆在98个报名者中只录取了 30人,而因被录取者的素质太低,很快又被淘汰了 20人,剩下的10人最后也只有5人毕业。洋务派本希望通过同文馆培养一批精通西学的中高层官员,这个计划几同夭折。
――《揭密慈禧大槁洋务运动始末》
材料二 中国各省设立制造、船政、枪炮、子药等局不下十佘处,向外洋购置机器物件不下千百万金,而于制造本源并未领略。不闻某厂新创一枪一炮,能突过泰西;不闻某局自制一机器,能创垂民用。一旦有事,件件仍须购自外洋,岂真华人之智不及西人哉!推其病源厥有三故:各厂之设也,类依洋人成事,而中国所延洋匠,未必通材,往往仅晓粗工,不知精诣,袭迹象而遗神明,其病一。厂系官办,一切工料资本每岁均有定额,即有自出心裁,思创一器者,而所需成本,苦于无从报销……今中国之工匠,既无坚忍之力,国家又别无鼓舞之途,遂事事依样葫芦,一成不变,其病二……今中国各局总办提调人员,或且九九之数未谙,授以矿质而不能辨,叩以机括而不能名,但求不至偷工减料巳属难得,器械利钝,悉听工匠指挥,茫无分晓,其病三。
一――《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
材料三 新式企业“全恃官力则巨费难筹,兼集商资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依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则上下相继,二弊俱去”。
——郑观应《盛世危言》第4卷
材料四 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民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清末大臣条陈西制之上。
——清末大臣条陈“变法自强事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洋务派希望通过同文馆培养一批精通西学的中高层官员的计划为什么会“几同夭折”?这一事例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大门的说法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洋务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其中的问题,洋务派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努力?
(3)结合材料二、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三中郑观应的方案。(8分)
(4)请对材料四的方案作出可行性论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   )

A.重视商业 B.重视宗教的作用 C.重视军事实力 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图文材料: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材料三 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2)透过材料二中的图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3)举一例能佐证材料三观点的史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观察下图,导致19世纪中后期我国翻译西方书籍新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魏源等人的倡导 B.“中体西用”思想付诸实践
C.新式学堂的开设 D.早期维新派的宣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
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评论他“实倡先声”的含义是什么?
(2)胡适的这种认识在我国近代那场运动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其存在什么问题?
(3)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
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
(4)综合上述材料,概况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洋务运动中教育领域呈现出一番新景象。

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①传播西方科学知识、培养实用型人才     ②加速了旧教育体制解体
③奉行 “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构架      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诞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光。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其存深意矣。”(《四库全书》)以下最得其“深意”真传的是

A.王韬 B.李鸿章 C.郑观应 D.孙中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资政新篇》、《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英国的《权利法案》,它们具有的共同点是

A.都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发布的 B.都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方向
C.都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精神 D.都反映了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是(  )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 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来源:20102011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