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 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
C.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 D.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 |
以下是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课程 |
修身 |
读经 讲经 |
中国 文学 |
外语 |
历史 |
地理 |
几何 代数 |
植物 动物 |
理化 |
图画 |
法 制 理财 |
体操 |
合计 |
课时 |
5 |
45 |
19 |
36 |
11 |
11 |
20 |
8 |
8 |
4 |
3 |
10 |
180 |
以上图表,反映了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
①添设西学课程 ②科目设置全面
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 ④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D.“历史就是今昔无休止的对话” |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 )
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 |
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
C.开眼开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 |
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实施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二十世纪初,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对此思考的结论是( )
A.“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B.“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一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③④ |
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之一。对以下两张图片的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A.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勇于斗争不惧牺牲的精神 |
B.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
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 |
D.反映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有( )
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②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④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维新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中国成立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D.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 |
对中国近代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
C.维新变法思想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
1920 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 )
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
C.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 D.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 图存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1865年 |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03年 |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推动中国近代化
C.实行民主政治 D.启蒙与救亡并重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