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前后,梁启超率先主张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以下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是
A.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 |
B.维新派认识到革命共和才是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
C.维新派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不能救中国 |
D.梁启超开始接受民族主义“排满”的口号 |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中国的“四千余年大梦”是什么?
A.中国事实上沦落为西方列强的“夷狄” |
B.中国构建民主、平等的近代民族国家愿景 |
C.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强国梦想 |
D.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天下共主”“天朝上国”的迷 |
100年前,梁启超在兴民权基础上发表《新民说》,提出“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
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
C.要革命,不要改良 |
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
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从中可以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
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
C.世界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
D.经历了由反侵力量到求民主的转变 |
19世纪末,“物竞”、“天择”等成为社会流行词语。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作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这种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时代使命是( )
A.严复译著《天演论》影响 | B.甲午战败,救亡图存 |
C.自然法则适用于社会法则 | D.思想开放,追求时尚 |
严复在给他的学生熊纯如的信中曾写道:“袁氏四年中,行事所最为中外佩服者,即其解散国会一事,谓其有利刃对乱麻之能。”在严复看来,“共和政体,非为吾种所宜”,故“天下扔须定于专制,不然,则秩序恢复之不能,尚何富强之可期乎”?严复还在他的书信与日记中多次提到,中国当时“唯学申韩,庶几可用”。以下相关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严复认为袁世凯最值得中外称道的事情就是解散国会 |
B.严复对袁世凯的强权政治予以高度赞扬 |
C.严复认为应该学习法家思想,实行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
D.严复认为共和政体符合中国的国情 |
下列关于各个时期“民主”一词出现频率相对高或低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1893年—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
②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
③1940-1944年 “民主”出现频率较高
④1945-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 | 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 B. | 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
C. | 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 D. | 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
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A. | 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
B. | 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戋发醒作用 |
C. | 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
D. | 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 |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B. |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C. |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
D. |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谭嗣同在《仁学》中谈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这一言论反映了:
A.天赋人权 | B.三权分立 | C.君主立宪 | D.社会契约 |
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 |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