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贤明的统治者都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颁布均田令,给农民分配露田、桑田;唐贞观年间,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明清统治者减免赋税、官府提供耕牛和种子。上述史实说明
A.统治者和农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
B.推行均田制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
C.自耕农是封建王朝稳固政权的基础 |
D.重视农业是为了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 D.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 B.重农抑商 |
C.施行仁政 | D.闭关锁国 |
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主要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 B.放弃了一切对外贸易 |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
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原因有( )
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②自然经济依旧占统治地位
③闭关锁国 ④西方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明清时期该政策最主要的影响( )
A.增强了明清时的国力 |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
C.导致了科学技术落后 | D.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
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我们可断( )
A.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 | B.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 |
C.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 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 |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术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 、铜、 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
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清朝时开放广州一处同外国通商,说明并不是真正“闭关锁国” |
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
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
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 B.社会制度 |
C.生产能力 | D.劳动力短缺 |
清代初期,赋税分为地赋和丁赋,分别征收。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规定民间十六岁至六十岁为丁,按人头缴纳丁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赋平均摊入田赋中,按田亩纳税,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度的推行( )
A.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
B.抑制了土地兼并 |
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