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高中历史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朝廷派官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城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清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

A.避免海难发生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严控对外联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前夕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是(     )       

A.闭关锁国的政策 B.重农抑商的政策
C.文化专制的政策 D.腐朽的封建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船证明书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外航海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寻中国经济政策演变之路”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研究成果时,附了两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这些言论不应包括( )

A.“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井盐耳”
D.“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代《履园丛话》中“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次之,典当铺又次之”的思潮,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

A.国家重视农业 B.商人地位低下
C.海外贸易不发达 D.重农抑商的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  )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下表是明朝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后田地面积升降的变化情况,对表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杭州府
湖州府
嘉兴府
田减少量
31顷
79顷
1354顷
地增加量
184顷
28顷
1560顷

 
A.地的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发展较快
B.田少地多说明当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改田治地体现了“重农”思想加强
D.田的减少反映了传统性农业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B.实施该政策后与外国完全断绝往来
C.其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主张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寓兵于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古时国家大事祭祀。《汉书·高帝纪下》载: “又加惠于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高帝此举(    )

A.体现了以农立国的思想 B.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统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其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要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B.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
C.是商业发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D.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
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