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
A.尚书省 | B.参知政事 | C.枢密院 | D.军机处 |
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禣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描述的政治体制开始实行于( )
A.西汉 | B.唐朝 | C.北宋 | D.元朝 |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人口增长 | B.稳定地方秩序 |
C.完善政绩考核 | D.增加政府收入 |
据《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枢密使的设立( )
A.加强了宰相的权力 | B.沿袭唐宋五代制度 |
C.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D.与“中书”互相依赖 |
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这表明( )
A.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 B.行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
C.与都省相互制约 | D.是国家征收赋税的机构 |
1921年,梁启超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其中第二回革命 ( )
A.察举制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做官的机会 |
B.汉武帝实行了刺史制度 |
C.中外朝制度强化了皇权 |
D.首次打破了世袭贵族对官位的垄断 |
宋司马光谈到“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这里的“言事官”是指( )
A.丞相 | B.监察官 |
C.内阁首辅 | D.军机大臣 |
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代 |
收入(单位:贳) |
支出(单位:贯) |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
15085万余 |
12677万余 |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
12625万余 |
“所出无余” |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
11613万余 |
13186万余 |
A.“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B.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
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 |
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 |
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 |
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 |
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 )
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
B.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
C.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
D.八股取士值得推崇 |
《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 |
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 |
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 |
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 |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其中“其弊”是指( )
A.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
B.八股盛而《六经》微 |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D.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 |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三公九卿制 | B.中外朝制度 |
C.三省六部制 | D.中书省制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