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
A.推行郡国并行制 |
B.强化君主专制 |
C.加强中央集权 |
D.解决土地兼并 |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建立“中朝” |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C.宋代设置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
D.元代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管一切政务 |
许多成语典故都与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相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美梦等,该制度( )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
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
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
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提取图一至图三三幅图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巩固统治的政治措施。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10分)
(2)图四所示政治制度是什么?图四到图五说明了政治制度有何重大改变?这反映了怎样的演变趋势? (8分)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 | B.隋朝 | C.唐代 | D.宋代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 | B.中书省 | C.理藩院 | D.行中书省 |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以下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 |
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
C.“立嫡以长不以贤” |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
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
历代封建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按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 )
A.御史大夫、刺史 | B.丞相、参知政事 |
C.太尉、军机处 | D.郡县、行省 |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
C.龙生龙,凤生凤 |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
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
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