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

A.私塾 B.太学 C.书院 D.县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了电视剧《贞观长歌》,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

A.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B.唐玄奘西行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变。”以上材料反映宋初统治者在集中军权方面遵循的重要原则是                                 (   )

A.强干弱枝 B.防止武将专权 C.内外相制 D.加强禁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居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   )

A.编户齐民制 B.府兵制 C.募兵制 D.猛安谍克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男女找对象时奉行“门当户对,资财相当”,否则即使感情深厚也会活活地被父辈拆散,这种“门当户对,资财相当”的观念与下列哪一制度体现的观念基本相似                            (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决策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来源:郑州智林学校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几个宰相一起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宰相权重专权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

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
C.门下—中书—尚书 D.中书—门下—尚书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之制,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义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感偶语诗书者弃。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同罪。今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种树之书。若有欲学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决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主张导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事件产生了什么后果?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则材料之主张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刺史    ④节度使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这一制度开始予隋朝 ②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句话说                               (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通典》记载: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日:自初举拳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   )

A.孝、廉的选官标准 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
C.科举考试的办法 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材料二: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
材料三:“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五: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4分)
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4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2分)
材料四中提到的宪法,它体现了哪两个原则?它的颁行有怎样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五提到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指什么?(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 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 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