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中历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疆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二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间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东汉大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三   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国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 “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校”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義基本没有言及。
——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羲的“学校”思想》
材料四   洋务时期的新式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学堂种类不多、规模不大,教学内容又始终笼罩在“中学为体”的氛围之中,并一直没有摆脱附属科举的地位,然而它却在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堡垒上第一个打开了缺口,吹入了新风,植下了新学的种子。
——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
材料五   一位78级学生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商道》编辑部《1978年后的邓小平和他的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杜佑和鄂尔泰对科举制度的作用有何不同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校”的功能。
(3)根据材料三,归纳出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4)结合材料四、五并运用所学知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洋务教育与新时期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大蒙古国时期,推行成吉思汗确立的分封采邑制。这种“裂土分民”的分封采邑制,使大蒙古国内部,实际上存在着许多国中之国,彼此各自为政,设官分职,大汗不予干涉。随着蒙古势力的南下,中原地区也被分封得七零八落。1236年秋,窝阔台汗“诏以真定民户奉太后汤沐,中原诸州民户分赐诸王、贵戚”。投降蒙古的一批金朝将领,也纷纷据地称雄。这使中原出现“自一社一民,各有所主,不相统属”的局面。“凡事干其城者,各遣断事官自司。”他们不仅“擅自征敛”,而且“私置牢狱)广大人民怨声载道,哭诉无门。
忽必烈即位后重用史天泽,“置之相府,授以政柄)“内立省部,以杜绝政出多门、斜封墨勒之权。外设六道宣抚司,以削夺郡县官吏世袭专擅之弊。给百官俸禄,使在官者有以自赡,而得保清廉之节。”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下令实行一种州县官调动的政策,即所谓“迁转之制”。至元二年,“罢州县官世袭”,并任命了一批有远见的官吏,如以张德辉为河东南北路宣抚使,“击豪强,黜脏吏,均赋役”。
(1)根据材料,概括分封采邑制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忽必烈的调整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蒙古族政权实行的分封采邑制。(7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唐朝前期的中央官学,一为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孙;二为太学,招收四品、五品官员子孙;三为四门学,招收六品、七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之为俊异者”;四为律学,录取八品、九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中学习法律知识的人。中央官学等级森严,是依据学生家庭官阶和门荫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的。
宋朝逐渐取消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之分别,太学成为宋代中央官学的主体和重点。学生扩大到八品以下的官员子弟和庶民子弟的优秀者。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
(2)从唐朝到宋朝,中央官学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坤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3)依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教育救国”思想并评价当时“教育救国”的实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率相筹画、于事稳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二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谏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自奏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奏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
(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建立起了普选制。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0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保证黑人选举权的法案,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几乎都经过了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等三个发展阶段。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体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指出其实质。(5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对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于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流徙各地……宋太祖太宗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出于皇帝,士大夫不能不为皇帝所用,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
——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等著《皇权与绅权》
士绅、宗族所支配下的乡村社会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城市,疏离、独立于国家权力,……乡村社会一般不会随着国家的瓦解而瓦解,反而会担负起文化储存器的功能,保护了一批社会精英,使社会政治秩序得以重建,中华文明得以积累传承。
——摘自张星久《对传统社会宗族、乡绅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材料二 从12世纪末到15世纪,是英国贵族“白日中天”的兴盛时代。他们在与王权的政治和军事对抗中,实力与王权渐趋接近。于是,明确规定贵族与君主封建关系的《大宪章》被认真制定并被屡次颁布,独具英伦特色的议会两院产生了……他们从此成为英国世俗贵族和议会上院的主体力量。……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在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推波助澜,在政治改革运动中把握并遏制着社会进步的脉搏,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在军事、外交等领域高视阔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世袭贵族终于到了穷途末路。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贵族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至19世纪中期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的发展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士绅和英国贵族对本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材料二 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材料三 1948年8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庐山召开,蒋经国提出“公示高官国外财产”的建议,蒋介石不敢同意。
(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吸取秦亡于严刑苛法的教训,改革刑罚制度。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秦代时诽谤和妖言罪皆受重刑,文帝下诏废除。秦代大多数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使“罪人有期”。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文帝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但笞数既多,往往是笞未毕而人已死。因此景帝时,两次下令减少笞数,并对执行笞刑的刑具和执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 “自是笞者得全”。 肉刑废除后,刑罚主要为笞刑、劳役刑和死刑,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了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并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一一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英国首相沃波尔与明朝首辅张居正在权力的产生和使用方面的异同。
(2)沃波尔和张居正在历史上各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南北朝后期,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
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制度上进行了变革。
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
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
唐代科举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瞬岳、明字、明算等多种。学馆的生徒可
以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主持考试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
——摘编自杜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选官制度的改革和隋唐繁荣之间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
——《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材料二    秦汉以来,监察机构的监察重点一般是官吏个人,对政府机构、部门的监察则很少有过。唐代御史台分察六部说明,这时已从对官吏个人的监察,开始转向重视对机构的监察。德宗时御史中丞韦贞伯弹劾吏部选曹乖谬,结果吏部主要负责人皆坐削一阶。
——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的监察机构名称,据材料二分析唐代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2)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英国与中国唐朝的监察制度的异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