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隋唐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 B.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
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 |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
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
《汉书》载:“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次改革
A.废除了分封制度 | B.削弱了封国势力 |
C.体现了儒学独尊 | D.改行三省六部制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中国隋唐科举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 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
C.扩大了统治基础 |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郡国并行 | B.师法黄老 | C.设置刺史 | D.颁推恩令 |
读图,判断该图所处的时代,下列事件与这一时代最接近的是
A.丝织业兴起 |
B.规定商人入市籍 |
C.出现铁犁牛耕 |
D.推行均田制 |
《二十四孝·江革负母》载:“汉江革……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欲劫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母终,哀泣庐墓,寝不除服。后举孝廉,迁谏议大夫。”材料反映出江革“迁谏议大夫”主要是因为其
A.为儒家弟子 | B.德才兼备 |
C.行为符合当时的选官标准 | D.荫袭父职 |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
C.有类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政令 |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
晋代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写道:“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瓦解 | B.宰相制的终结 |
C.科举制的确立 | D.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
据《宋吏·职官制》记载:官吏的俸禄计有正俸、职钱、职田和杂役之费。正俸有钱、绫、绢、绵禄米之给。此外还有茶、酒、厨料乃至马料之给,因公出外别有出差费等等。每年官俸支出,大约有钱1696万贯(千文),金14872两,银62万两。这种情况
A.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 B.暴露出科举制录取的弊端 |
C.起到了高薪养廉的作用 | D.埋下国家积贫积弱的祸根 |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
形成于隋朝的科举制是( )
A.教育制度 | B.选官制度 | C.考试模式 | D.经济发展模式 |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A.两汉时期 | B.魏晋时期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