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制度发源于秦汉,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影响至现代。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完善御史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确立中尉一职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
B.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 |
C.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 |
D.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情况 |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
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提髙行政效率 |
B.减少财政开支,防止地方割据 |
C.管辖边疆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
D.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A.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
C.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 D.宋代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
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致使皇权达到顶峰 | B.助推耳目机关分化相权 |
C.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 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 |
北宋前期,皇室成员的宗子们,从童稚即可享受赐名授官特权。到了南宋,宗室子弟则要参加科举考试以获得官职。这说明宗室科举( )
A.利于政治机构的完善 | B.体现宗室平民化的倾向 |
C.导致宗室特权被取消 | D.是科举制由盛转衰的标志 |
元代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无太子时空而不置;元代的宰相及其他行政官员常常兼任枢密院的要职。有此推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枢密院与中书省的双向制衡 |
B.巩固枢密院决策机构的地位 |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军事节制 |
D.保证中央政令在军队中贯彻执行 |
据《逸周书·度邑》记载,武王曾称赞周公为“大有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够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而周公“恐,泣涕其手”,表示不能接受。下列史实与周公的做法相一致的的是( )
A.武则天代替儿子当上皇帝 |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
D.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
【原创】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针对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之所以有相权关系的处理,最为主要的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丞相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不得不作出调整”,当然这也可以说是“皇帝一厢情愿的结果”。以下对题干材料观点的理解和认识,解读不准确的是( )
A.不可否认,丞相曾经为皇帝分担了诸多国务 |
B.丞相对朝廷的作用越来越小,所以作出调整 |
C.丞相“位高权重”与皇权专制发生严重冲突 |
D.丞相地位的变化,折射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据《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枢密使的设立( )
A.加强了宰相的权力 | B.沿袭唐末五代制度 |
C.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D.与“中书”互相依赖 |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
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大意:宫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
A.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 B.掌握军政大权,独立决策 |
C.辅助丞相议事,处理政务 | D.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A.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
B.开始确定官员监察制度 |
C.没有依照条例办事 |
D.较好地发挥了监察作用 |
【改编】“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对材料信息的相关解读,理解明显有误的是( )
A.监察体系实际上服务于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 |
B.古代帝王加强统治权,对监察系统高度重视 |
C.鉴于监察的重要性,对监察系统不断的创新 |
D.主张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之必要性 |
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A.开始设立郡县 | B.分封同姓诸侯 |
C.实行“推恩令” | D.设置节度使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