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和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中书省 | B.中书门下、中书省 |
C.尚书省、中书省 | D.门下省 、中书省 |
《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错误的是
A.现河北省地域是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腹里” | B.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
C.行省之下,分别设道、府、州、县 | D.西藏归宣政院管辖 |
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
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 |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中国古代确立的兼顾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 B.科举制 | C.行省制 | D.内阁制 |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秦亡后,县令、长在汉初继续留任 |
B.秦朝每县掌治100个亭 |
C.汉朝县扩大辖区,掌治100个乡 |
D.汉代县制大体沿用秦制 |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削弱皇权加强相权 | B.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
C.提高行政效率 | D.加强中央集权 |
史料记载“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1784年在日本出土了“汉委奴国王”金印,证实了史料的真实性。对此事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中国与日本关系的最早记载 |
B.当时的倭奴国是中国的附属国 |
C.此事发生在东汉王朝前期 |
D.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得益于此 |
(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 )
A.施恩与诸侯子弟 |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 B.扩大了统治基础 |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与此同时的社会问题不包括
( )
A.“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 |
B.“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 |
C.“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 |
D.“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这说明当时科举制的影响有 ( )
①张扬了“学而优则仕”
②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
③科举成为时人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今天的高考制度借鉴了古代的科举制的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②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 ③采用密封卷阅卷的方式 ④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并重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