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阳杂俎》记载:“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鲤公,卖者杖六十。”据材料推断该“国朝”是( )
A.秦朝 | B.西汉 | C.唐朝 | D.清朝 |
唐朝实行的募兵制和租庸调制的共同作用是
A.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 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
C.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保证 | D.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
史学家翦伯赞《题昭君墓》诗云:“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诗中的“昭君”生活在汉武帝时期 |
B.汉武帝彻底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
C.“昭君出塞”反映出西汉初期国力较弱 |
D.诗人肯定了汉代“和亲”的积极意义 |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 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
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 | 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 |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以及绢帛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隋唐时期,由于民族之间、中外之间交流频繁,社会生活呈现多姿多彩的特点。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生活的描述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有:①妇女盛行穿男装 ②百姓蔬菜结构中增加了莴苣、刀豆、波菜等新品种 ③天下不分贵贱都爱穿戎装 ④贵族高官的不少园林中有球场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①③④ |
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 )
A.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 |
B.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 |
C.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 |
D.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 |
中国封建社会若有民告官,在秦朝、汉朝、两宋应分别由谁先来授理
A.太尉、刺史、转运使 | B.御史大夫、刺史、通判 |
C.丞相、三司使、军机处 | D.御史大夫、州牧、节度使 |
北宋集中军权的背景是
A.官僚机构腐败 | B.吸取唐朝藩政割据的教训 |
C.强化专制皇权 | D.军权、行政权、财政权三权分立 |
宋朝集中军权的举措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防止地方割据 | B.巩固皇权 | C.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 D.扩大了官僚机构 |
下列措施中,旨在防止或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①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 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③宋初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④明初废行省设三司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A.东北地区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
B.行省长官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 |
C.东北地区首次出现由中央政府设置的机构 |
D.东北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