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都省”是指管辖河北、山东和山西的行中书省
②行省长官位高权重,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
③行省长官由中书省委派官员担任
④行省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限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沈既济所评价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
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
C.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
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
翻阅《汉书·百官公卿表》,对以下两幅图片上官职的记载,你从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
图一 图二
A.图一:“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 |
B.图一:“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 |
C.图二:“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
D.图二:“太尉,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宗法制 | B.三公九卿制 | C.皇帝制 | D.郡国并行制 |
小麦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小说,自己也构思了几个穿越故事。下列故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回到明朝当承宣布政使,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事务 |
B.回到唐朝参加科举考试,中一回状元 |
C.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财政大权 |
D.回到汉朝当个侍从,替汉武帝出谋划策解决王国问题 |
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都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其相同措施是
A.直接任免西藏各级地方官吏 |
B.设置机构对西藏进行有效管辖 |
C.派大臣和西藏地方宗教领袖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
D.在西藏推行“改土归流” |
若按松散到紧密的顺序排列唐朝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和亲~册封~会盟~设立都督府~设立都护府 |
B.会盟~册封~和亲~设立都护府~设立都督府 |
C.和亲~会盟~册封~设立都督府~设立都护府 |
D.册封~和亲~会盟~设立都护府~设立都督府 |
下列连线不正确的是
A.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 |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军功制 |
C.上品无寒门,下门无世族—九品中正制 |
D.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
科举制自隋唐始为历朝历代所沿袭,它有效保证了中华帝国的繁荣。其主要原因是
A.录取名额逐步扩大 | B.考试程序公开公正 |
C.向庶民开放政权 | D.捍卫儒学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沦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 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
C.机构设置霓替,官员冗滥 | 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汉朝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品行、才学 | B.家庭背景 | C.个人声望 | D.考试成绩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