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是
①科举制产生与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③租佃关系出现 ④文学、艺术等方面世俗文化兴起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力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主要因为 ( )
A.形成中朝机构 |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
C.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 | D.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 |
下列各项中,属于封建国家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性质的是 ( )
A.商朝末年牧野之战 | B.西汉中期对匈奴的战争 |
C.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斗争 | D.乾隆帝时期对回部的战争 |
北宋前期确立了“守内虚外”的策略,“守内”主要是指北宋政府 ( )
A.加强中央禁军实力 | B.加强对百姓的防范 |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D.加强对武将的控制 |
《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隋筑长城是为了防备
A.匈奴南下 | B.蒙古南下 | C.东突厥南下 | D.鲜卑南下 |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①延续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
A.夏、商、周时期 | B.春秋战国时期 |
C.秦汉时期 | D.魏晋南北朝时期 |
北宋建立之初,宰相经常与皇帝在朝堂上坐面论道。古籍《闻见旧录》记载:宋太祖一次趁宰相范质站立奏事时,密令撤座,等范质奏毕,才发现没有了位子,也不好意思讨回,于是成为定例。这主要说明
A.宋太祖有意加强皇权 | B.宋太祖不注重礼仪 |
C.宋太祖不信任范质 | D.宋太祖轻视文官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唐朝时,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表现为
A.宰相有名无实 | B.实行了内阁制 |
C.废除了宰相 | D.设立多个宰相职位 |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 | 提高行政效率 | B. | 强化君主集权 |
C. | 分割宰相权力 | D. | 利于集思广益 |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
B. |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
C. |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
D. |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为封为定远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出使大宛、大月之氏
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④大败被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 | 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 B. | 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
C. | 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 D. | 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
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 | 辛亥革命 | B. | 商鞅变法 | C. | 靖康之变 | D. | 光武中兴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