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国子是公卿大夫及诸侯的子弟,因为他们不是嫡长子或嫡子,所以没有继承权。但他们经过学校教育,完成学业之后,在王的侍卫亲军或禁卫军中服务若干年,等到40岁以后,便可以取得入仕的资格。士要由司马考辨其才能,司马根据他们的才能,草拟出使用意见报告给王,由王确定官拜何职。上报给王的人才称为“进士”。贡士是由诸侯选拔的,由诸侯直接贡献给天子,经过天子考试合格者,可以依照他们的才能授予官职,有的还可以得到爵位及封土,跻身于世袭贵族的行列。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契合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或者说是与其相适应的,它随着封建集权政治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并历经了发端、成熟、衰败等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在秦汉时期完成了基本轮廓的构建,到隋唐时期,文官制度日臻完善,走向成熟,而到了明清之际文官制度却逐步趋向了腐败与衰落之势。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健全的监察机关和完善的检查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1)材料一中的“贡士”制度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一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汉代到唐代我国文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初名总制院,1264年设立,由国师八思巴统领,八思巴是吐蕃宗教领袖。……宣政院在吐蕃有重大事变时,设行宣政院前往处置,但重大军事行动需与中央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商议。……宣政院长官有帝师(主管院事的高级长官)或宣政院推荐当地僧俗首领担任,军民通摄,僧俗并用,由朝廷授职。
—— 选自 人民版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1880年,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左宗棠在哈密建立军事基地。……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1881年,中俄签订了《改定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利,……
———选自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以下材料选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至于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不然:这些地方不独在历史上为异种民族久远聚居的区域,而且在经济上与中国本部各省根本不同,因为中国本部的经济生活,已由小农业、手工业渐进于资本主义生产制的幼稚时代,而蒙古、西藏、新疆等处则还处在游牧的原始状态之中,以这些不同的经济生活的异种民族,而强其统一于中国本部还不能统一的武人政治之下,结果只有扩大军阀的地盘,阻碍蒙古等民族自决自治的进步,并且于本部人民没有丝毫利益。
根据材料下列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宣政院拥有哪些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代对于吐蕃的管理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在收回伊犁的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共主张在西藏新疆等地实行民族自决自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中央政府在改善新疆、西藏交通发展上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3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问题二 中央与地方
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3分)
(4)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德意志帝国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任命帝国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2)依据材料二与材料三内容及所这知识,回答德国的政体比材料一二中的政体先进吗?试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式,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改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料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什么? 它具体是怎样构成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上的体现?
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3)材料二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汉、唐、宋、三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4)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5)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治安策》
材料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
(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中“制”分别指什么?汉高祖总结周亡、秦亡教训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贾谊对治理天下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摘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历史的矛盾与悖论(相互矛盾的结论)
问题:
(1)图中“某朝”是指哪个朝代?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2)历史往往充满矛盾和悖论。请以该朝的历史为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外交家----等大多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
(3)科举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官吏选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 |
雅典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
表决形式 |
程序 |
罪名 |
||
公民总数 |
陪审员 |
审判员 |
产生方式 |
||||
约40万 |
约4.2万 |
6000名 |
501名 |
抽签 |
举手 |
一审制 |
慢神和蛊惑青年 |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及内容
科目 |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诗、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1)据材料一,古代雅典公职人员的选拔有什么特点?并做简要评价。(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科举制的特点。(4分)
(3)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在官吏(公职人员)选拔上的异同点。(6分)
余秋雨的《十万进士》一文对科举制度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评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留着机会。
材料二 科举制度的直接结果,是选拔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含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材料三 用八股文取士,不仅内容限定、格式限定,而且许多连接虚词也是限定的……八股文的毛病首先不在形式而在内容。这是一种毫无社会责任和激情,不知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的昏庸的考试方式。全国士子通过这项考试一年又一年地钻研八股文的写法,结果造成大量的废物。
材料四 科举废除后新式学校一所接一所地办起来了,这不仅释放了一大批原先已经走上科举之途的读书人,而且实实在在地造就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新型人才,20世纪中国的光明面,基本上是由这些新型人才造就的。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的特点和作用。(4分)
(2)结合材料三,说明八股取士的特点及其实行的后果。(4分)
(3)结合材料一、四,说明科举制和新式学校培养的人才的不同之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个人对科举制度的看法。(3分)
“日本史家眼中的中国历史”
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由于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不同,西洋人、东洋人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点也不同。气贺泽保规教授是著名的日本历史学家曾经任日本“唐史研究会”会长,他的这本隋唐史中有些看法颇为新颖。
“为何隋唐王朝会具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呢?究其原因正是在于胡族与汉族的问题,即隋唐王朝乃是胡汉两族融合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不同的民族之间一旦结成了平等关系,就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活力,国力就会增强,文化就会提高,进而才会影响至东亚诸国,正是由于隋唐的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隋唐建立起来的制度、佛教、儒学、文学等文化等各个方面广泛地传播到周边地区,(A)正是因为吸收了隋唐的先进文化,从成功地实现了当时的“现代化”,即建立起了古代的国家。”
——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问题:
(1)日本史学家认为隋唐影响力之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2)作者认为隋唐文化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材料中(A)中填入合适的国家名称并以相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名例律》中指出:“在律,‘正赃’唯有六色: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自外诸条,皆约此六赃为罪。”第138条规定:“诸监临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第33条规定:“诸以赃入罪,正赃见在者,还官、主;已费用者,死及流配勿征,余皆征之。”《断狱律》总第493条规定:“诸应输备、赎、没、入之物,及欠负应征,违限不送者,一日笞(chi,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十,五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 第18条规定:“即监临主守,于所监守内犯奸、盗、略人、若受财而枉法者,亦除名;狱成会赦者,免所居官。”第136条规定:“诸受人财而为请求者,坐赃论加二等;监临势要,准枉法论。”
—— 选编自《唐律》
材料二 一般来说,在西方绝大多数国家不存在制度性的系统腐败,虽然那儿腐败丑闻也屡有披露。早在1776年瑞典就开放了政府记录,供民众查询;美国1976年通过的“阳光下政府法”规定,联邦政府的50个机构和委员会的会议必须公开举行,应律师的请求根据法律许可而举行的秘密会议除外;美国的媒体也可几乎无限度地报道所有的人物和事件,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通过自主的新闻报道、转播、调查、评论等,发达国家的各级官员都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尼克松抱怨,即使换一把椅子,也得小心翼翼,以免被新闻界抓住了口实;1971年《纽约时报》连载美国卷入越战的文件,尼克松总统以涉及国家机密为由要求停止连载,但《纽约时报》拒绝,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最后法院裁决,总统败诉,报纸继续连载。
现代国家主要有预防性的廉政规范立法与惩治性的反腐立法,前者如美国有“从政道德法”,英国有“荣誉法典”、“防腐败法”等;后者如美国有“1977年涉外贿赂法”,德国有“利益法”、“回扣法”等。
现代国家反腐败无禁区,通过落实弹劾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即使像贵为总统的尼克松、克林顿,也免不了尴尬甚至下台的命运。
西方国家克服了早年的恩赐官职制、政党分肥制的弊端,逐步发展为如今的占职位少数的政务官由党派轮流充任、占职位多数的事务官由考试录用的制度。美国规定,政务官官职不得作为竞选的许诺;事务官不受政务官更迭的影响,其升迁实行考绩制,不犯过失即不得被解职。
——选编自《西方国家的反腐败机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律》对官吏经济犯罪类型的规定,归纳其对官吏经济犯罪的处理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方国家实行的反腐败措施。谈谈其对我国现在的廉政建设的启示。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4分)
(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6分)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4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