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流颁布,李流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流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
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学者型官员。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踢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文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文官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等。考试分两轮,首轮考试一般多采用笔试,复试则按所招文官的职位、类别的不同,采取相对灵活的录取方式。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
——摘编网络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改革的原因。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文官制度的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国子是公卿大夫及诸侯的子弟,因为他们不是嫡长子或嫡子,所以没有继承权。但他们经过学校教育,完成学业之后,在王的侍卫亲军或禁卫军中服务若干年,等到40岁以后,便可以取得入仕的资格。士要由司马考辨其才能,司马根据他们的才能,草拟出使用意见报告给王,由王确定官拜何职。上报给王的人才称为“进士”。贡士是由诸侯选拔的,由诸侯直接贡献给天子,经过天子考试合格者,可以依照他们的才能授予官职,有的还可以得到爵位及封土,跻身于世袭贵族的行列。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契合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或者说是与其相适应的,它随着封建集权政治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并历经了发端、成熟、衰败等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在秦汉时期完成了基本轮廓的构建,到隋唐时期,文官制度日臻完善,走向成熟,而到了明清之际文官制度却逐步趋向了腐败与衰落之势。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健全的监察机关和完善的检查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1)材料一中的“贡士”制度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一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汉代到唐代我国文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1)依据材料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
——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
材料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初,只有那些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直到20世纪,普选制才陆续建立。北欧各国大体上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建立起了普选制。英国是192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才实现了普选制;法国是1944年,意大利是1945年,美国则是1970年尼克松总统签署了保证黑人选举权的法案,才算是基本实现了普选制。通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选制的形成过程,几乎都经过了由严格限制选举权,到逐步放宽选举权,再到形式上确立普选权等三个发展阶段。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和巩固的过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还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必然趋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朝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的原因。材料一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体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并指出其实质。(5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对选举资格的规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式,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改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料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什么?  它具体是怎样构成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上的体现?
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3)材料二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汉、唐、宋、三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4)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5)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14分).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
(3)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2分)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显德元年)己未,(世宗命令赵匡胤)一概简阅,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老弱赢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戊戌,诏宰臣李榖监筑河堤。役丁夫六万,三十日而罢。(显德二年)正月乙未颁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是岁,诸道供到帐籍,废寺院凡三万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编入)籍者六万一千二百人。……诏禁天下铜器,始设立监铸钱。除朝廷法物、军器、官物及镜,并寺观内钟磬、钹、相轮、火珠、铃铎外, 其馀铜器,一切禁断。
(显德五年)乙丑,楚州防御使张顺赐死,坐(定罪)在任隐落榷税钱五十万、官丝绵二千两也。(显德六年)二月庚辰,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又疏导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
——摘自薛居正《旧五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周世宗改革的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世宗改革的历史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反腐贪污一直以来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亟待解决的问题,各国曾实施过很多类似解决措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对官吏考核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纵向的,中央考核郡、国,郡、国考核县,县考核乡、里、亭,这是上下级的层层负责制的考核,称为“上计”制度;二是横向的,是中央各部门,地方的郡、国、县的长官对所属僚佐的部门负责制的考核。汉律规定“吏坐受赃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并且在汉初也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受存钱罐的启发,令手下人制成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
——摘自刘望道《关于完善党内巡视制度的思考》
材料二:美国对于腐败的治理,并没见到对贪腐者大开杀戒、人头滚滚的场景。相应的,是一步步有针对性的法律的出台和不断制度的完善。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确立了一套以功绩制为核心的文官选拔和奖惩机制,打破了政治机器垄断职位任命权的局面,从而重挫了分赃交易者的嚣张气焰。此后,为保证政府廉洁、防止金钱对选举的渗透和腐蚀,国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与抑制腐败密切相关的法律,比如禁止公司向联邦公职候选人捐款的法律(1907年)、竞选经费公开法(1910年)、联邦反腐败行为法(1925年)和禁止联邦文官参与政党活动的哈奇法(1939年)等。被称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在美国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摘自张宇燕、富景筠《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材料三: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是建国初期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得以检举、揭发并受到严厉查处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反腐败案例,刘、张贪污案的发生正值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当年,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刘、张二人做出执行死刑的决定后,面对党内部分干部“枪下留人”的意见,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摘自法制日报《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对反腐倡廉启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朝在反腐败方面的措施。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反腐败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刘、张贪污案”的意义。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对于中国新时期的反腐败有何借鉴和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租)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宁,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材料二 孔子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康熙告谕大臣:“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一是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万机;二是太尉,掌管军事;三是御史大夫,掌监察。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反腐的主要手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和一个人一样,耳边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唐朝实施了什么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的“仿制品”指的是什么政府?这种“仿制品”在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这一时期还有哪些基本政治制度?
(4)请概括说明材料一、二、三反映的三种政治模式本质上的不同。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怎样的一个发展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太后摄玫(公元982年~1009年)后由于与宋(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战事多,每次战争都俘获大批人口,但这时萧太后对新征服的各族人户,不再编为官户奴隶而是依其原来的生活习俗设置新的部族,使其成为平民。把原来属于奴隶身份的“头下户”,改变成具有农奴性质的“二税户”,采取封建式的征收地租的剥削形式,使奴隶成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民。据不完全统计,萧太后摄政的二十七年里,减免赋税.赈济灾民、流民、贫民的诏令达三十次之多。采用移民、招幕以及许民‘请业荒地”等多种办法,招徕闲散劳动力,借以扩大耕地面积,恢复当地因战争而遭到破坏的农业经济。按规定,凡垦荒者在一定年限内可免除赋税,免赋年限最长达十年。“贫民”则另给以耕牛、谷种,还派出有经脸的农师传授耕植知识。萧太后还“诏疏旧渠”,兴修水利。她还亲自“观稼”,遣使劝农,如命唐古(耶律唐古)“劝督耕稼以给西军,田于胪朐河侧,劝督耕稼以给西军,田于胪朐河侧,是岁大熟。明年,移屯镇州,凡十四稔,积累数十万斛,斗米数钱”。
——摘编自张宏、刘延丽《浅析辽期萧太后的治国方略》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萧太后的改革措施。
(2) 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萧太后的改革对当时辽国产生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科举制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上述议论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了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
下图为东汉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 
材料二 “群”的基本含义是个体集合成众。“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使用很少。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最高峰,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1937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群众》周刊。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兴家族现象”所反映的历史特征及其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二十世纪20、30年代促使“群众”一词日益流行的历史事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功臣,多来自乡里田野。他们没有受过礼仪的约束,常饮酒争功,大呼大叫,甚至拔剑击柱。叔孙通看到刘邦有建立朝廷秩序的要求,便提出。起朝仪”。经刘邦同意,叔孙通从鲁征集三十人,加上刘邦左右的学者及其弟子百余人,参照秦仪,制订出新的朝仪。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贺,起用新定朝仪。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御史执法,举不加仪者辄引去。竞朝置酒,无敢谵失礼者。这一套朝仪,不只是一套仪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尊卑不同的封建等级。于是刘邦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封功臣和定朝仪都是刘邦开创帝业中的大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初制定“新朝仪”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制定“新朝仪”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