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于这句话,我们应有何理解﹖
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 |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
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那一场事件?
A.西晋五胡乱华 | B.中唐安史之乱 | C.北宋亡于女真 | D.清末八国联军 |
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 | 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 B. | 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
C. | 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 D. | 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力的行为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力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下列改革及其结果,最能够反映上述观点的是
A.商鞅变法 | B.王莽改制 |
C.王安石变法 |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变化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 D.皇权不断加强 |
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负责监督 |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
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
汉武帝发布诏令:“梁于、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请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该做法 ( )
A.得到了各位诸侯的衷心拥护 | B.有效地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力 |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
元世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健全了统治机构。当时,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
A.宣政院 B.枢密院 C御史台 D.中书省
把殿试作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使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开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