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图一到图二、图三到图四的变化。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C.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 |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
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曾受到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浪潮的激烈席卷,至今市里还耸立着保路运动纪念碑;同时,这座城市也受惠于新中国的建设成果,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批铁路就打破了这座城市的宁静。这座城市是
A.长沙 | B.厦门 | C.武汉 | D.成都 |
列强争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带来的客观积极作用是
①清政府丧失了铁路及沿线的所有权 ②促使部分清朝官员认识到修铁路的紧迫性
③修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③④ |
1949年ll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的成立
A.是国人自办邮电通信事业的开始 | B.说明邮政通信开始囊括中心城市 |
C.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 D.使我国开始与国际邮电事业接轨 |
在现代中国,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并行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
A.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B.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 |
C.各种交通工具大量并存 | D.地方政府提倡程度不同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飞船”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飞船”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图)。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我们能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近代中国的绘画受到了注重写实的西洋画法的影响 |
B.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C.近代中国的航空事业在西方影响下拉开了序幕 |
D.近代中国的一些报刊具有时效性足、可看性强的特点 |
“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该材料反映的是
A.电影传入 | B.电灯传入 | C.电话传入 | D.电视传入 |
“初犹缓缓,数秒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186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该交通工具最有可能是… ( )
A.汽车 | B.电车 | C.火车 | D.马车 |
近代中国社会的开化,具体表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生活方式、行为观念等方面。在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可能出现的是
①由武汉坐轮船到上海 ②在街头食店吃上机制面条
③到邮政局给亲人寄信 ④人们都剪短发、穿西装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以上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中国传统的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造成了铁路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多舛②历史的车轮是向前发展的③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是不以中国人的好恶为转移的④新时代的到来是不可抗拒的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条铁路 |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
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