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
A.维护周礼 | B.实行仁政 | C.强调教化 | D.为政以德 |
“心里相信,就可称义”。这一思想在16世纪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改革运动。下列对这场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影响的社会阶层比文艺复兴运动广泛 |
B.从宗教角度发展了人文主义 |
C.有利于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
D.否定宗教神学争取个性解放 |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
A.儒家 | B.法家 | C.道家 | D.墨家 |
在山东曲阜的游玩中,导游对一处名为“杏亭”的景点旁讲解道“春秋年间,某某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游客立刻想到此人的教育方法是( )
A.“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 B.“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
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宗教改革家坚决反对
A.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 |
B.灵魂得救是上帝预先的安排 |
C.灵魂得救必须靠个人的行事修为 |
D.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 |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
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做希腊的孟子。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不少类似之处。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 B.肯定人的价值 |
C.强调知识的作用 | D.推崇君主权威 |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
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 | B.王道和民主政治 |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 D.实行人治和法制 |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
C.墨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
D.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
据英国史料记载,在鸦片战争期间,一些中国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 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
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
“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这段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对另一学派的批评言论,这两个学派分别是
A.墨家和儒家 | B.儒家和道家 |
C.法家和儒家 | D.墨家和法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