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有度》记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法律维护社会自由平等 | B.君主行为应受法律制约 |
C.法律可以规范社会秩序 | D.法律实施可以杜绝乱世 |
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 B.老子 | C.墨子 | D.韩非子 |
“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1609年来到地球。如果他在当时的北京和伦敦之间瞬间移动,最有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中国商人叫卖粉彩瓷,英国农民收获马铃薯 |
B.中国女人穿着旗袍,英国男人正去工厂做工 |
C.中国文人参加科举考试,英国绅士争睹莎翁戏剧 |
D.中国小孩放着鞭炮,英国市民乘坐火车机车 |
16世纪中叶开始的欧洲“价格革命”在西班牙表现得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猛烈,物价上涨最早,也最快,到16世纪末,物价提高了4~5倍。这一现象( )
A.强化了西班牙的王权统治 |
B.导致西班牙成为世界殖民大帝国 |
C.使西班牙的资本主义发展最快 |
D.源于其从殖民地获得的巨额财富 |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其核心主张足世俗权力( )
A.只能在上帝的委托下行使 | B.可以拯救天主教徒的灵魂 |
C.应当高于罗马教会的权力 | D.必须配合教会维护社会秩序 |
先秦某思想家曾言:“人主之大物,非法即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术者藏之于胸中,而潜御群臣者也。”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荀子 | B.韩非子 | C.庄子 | D.墨子 |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
A.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
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C.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
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
B.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
C.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
孔子弟子子贡鬻财于曹、卫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致使孔子名扬于天下。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反对重农抑商 | B.商业发展冲击等级制度 |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瓦解 | D.儒家弟子受到诸侯重用 |
右面高雄市苓雅区行政区划部分截图突出反映了( )
A.政府对基层民众的严格管理 | B.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
C.近代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 D.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
《贞观政要》里记载了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 | B.儒家、道家 |
C.墨家、儒家 | D.法家、道家 |
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 B.道家学说 | C.儒家学说 | D.墨家学说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