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 |
B.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
C.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
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无为而治 | B.兼爱非攻 |
C.以民为本 | D.礼乐典制 |
在山东曲阜的游玩中,导游对一处名为“杏亭”的景点旁讲解道“春秋年间,某某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游客立刻想到此人的教育方法是( )
A.“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 B.“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
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
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
16世纪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几乎涉及到了每一个人。对于宗教改革的影响表述错误的是( )
A.导致新的教派出现 | B.使宗教摆脱了神的影响 |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D.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
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到:“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是它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这一思想反映了( )
A.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
B.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
C.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说 |
D.工业革命后的空想社会主义 |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
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上述观点
A.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 |
B.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
C.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 |
D.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 |
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主张,其意义在于( )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②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③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④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
西班牙、葡萄牙最早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其扩张手段不包括
A.建立沿海据点 | B.建立商站 |
C.掠夺黑人奴隶 | D.输出工业产品 |
18世纪初,一位名叫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寓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后来,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这一理论是( )
A.经济民族主义 | B.自由放任主义 |
C.凯恩斯主义 | D.重商主义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