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
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 |
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 |
李克强总理从“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个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除井田,民得买卖” |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下列言论与该书思想一致的是
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
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
C.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荀子在《解蔽篇》中说:“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出现材料中“百家异说”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处于分裂局面 |
B.社会出现急剧转型 |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D.各诸侯国混战不止 |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
B.民贵君轻 |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 B.法家 | C.道家 | D.墨家 |
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材料体现的是( )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
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
A.儒家 | B.道家 |
C.墨家 | D.法家 |
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 B.背离了儒家礼治思想 |
C.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 D.形成了君主专制思想 |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下列最能体现孔子智慧的观念是
A.社会和谐 | B.依法治国 | C.制度创新 | D.改革开放 |
“慎思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 )
A.恪守纲常 | B.格物致知 |
C.发明本心 | D.经世致用 |
下列各项中,体现孔子因材施教主张的一句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D.“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