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重视对人的研究 | 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
C.实行民主政治 | 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
有一位古代的思想家这样论述政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功盖天下却从不居功;教化惠及万物,而人民不觉得有所依赖;有功德而不能用名称说出来。”这位思想家最可能是
A.老子 | B.韩非 | C.墨子 | D.荀子 |
现代宇宙学的“爆胀宇宙论”认为,我们面临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发端于时空极小的“奇点” 的绝热膨胀,破除了神创宇宙论。下列哪位古代文化名人的思想与该理论有类似之处( )
A.老子 | B.荀子 | C.韩非子 | D.朱熹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由此可知,三者都 ( )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
B.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
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 |
B.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 |
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
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
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
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
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
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
C.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东西方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诸多思想流派。下列思想家与所属流派对应正确的是
①苏格拉底—智者学派 ②芝诺—斯多亚学派 ③商鞅—法家 ④孟子—儒家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有重大突破的“轴心时代”,同时期的许多杰出思想家,虽然互不知晓,但是他们思考的问题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下列属于在当时中国和希腊都出现过的思想观点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主张顺应自然 ③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④“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子我,我对曰,无违。”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
A.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 |
B.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 |
C.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 |
D.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 |
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土地私有制 | B.坊市制 |
C.重农抑商政策 | D.均田制 |
“公平公正”、“有教无类”成为2013年以来“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
A.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 | B.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 |
C.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 | D.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
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
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 |
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 |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 |
东西方先哲在对道德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高度重视道德的有
①孟子 ②董仲舒 ③智者学派 ④苏格拉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