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至公元前3世纪定位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他认为其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人类精神觉醒”就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用理智的方式(批判式、辨证式)、道德的方式(强烈的社会意识、自我约束)来面对这个世界。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
C.兼相爱、交相利 |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 D.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
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 B.韩非 | C.墨子 | D.荀子 |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一学派应是( )
A.墨家 | B.儒家 | C.道家 | D.法家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
《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中》)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A.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 B.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
C.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 D.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
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 ,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 上“墨家利用, 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 。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B.“施行不可以不懂,见有鬼神视之” |
C.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 |
D.“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云:“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云:“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哪种思想 ( )
A.儒家“仁政” | B.墨家“兼爱” |
C.法家“刑不避大夫” | D.荀子“性恶论” |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这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
A.统治者个人喜好 | B.当时的经济状况 |
C.文人学者的喜好 | D.时代发展的需要 |
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该思想家应属于( )
A.儒家 | B.法家 | C.道家 | D.墨家 |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