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 )
A.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
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
C.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商鞅主张“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
在伦理观上孟子认为“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此,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主张分别是实行
A.仁政和道德教育 | B.王道和民主政治 |
C.兼爱和自我节制 | D.人治和法治 |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这一学派是
A.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 |
B.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的墨家 |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 |
D.“无为而治”的道家 |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成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的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 |
B.强调有教无类,发展私立教育 |
C.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
D.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 |
B.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同样拥护宗法伦理 |
C.法家异地而同心,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 |
D.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 |
《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人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
A.社会地位 | B.职业分工 |
C.道德品质 | D.知识水平 |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君权神授 | B.致良知 | C.心外无物 | D.天人感应 |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 B.强化血缘等级 |
C.推行礼乐仁政 | D.实行严刑峻法 |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
C.学术思想不同 | D.谈论的问题不同 |
学完“百家争鸣”的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科任老师的教学管理风格,其中借用史实评论不太恰当的是( )
A.小刘:数学老师是法家的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班规,并严格执行 |
B.小张: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风范 |
C.小汪: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主动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的真传 |
D.小徐:政治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
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语句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 )
A.主张“尚贤”、“节俭”的墨家思想 |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三者立论相同,但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 |
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 |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
D.三者立论不同,但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他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由此,他提倡(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B.为政以德 |
C.人而不仁,如礼何? |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