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②③ |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说:“(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烹一条小鱼,既不能马虎大意,也不能乱折腾,应掌握好分寸,治理国家也一样。你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思想是源自( )
A.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 B.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
C.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 | D.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 |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
A.仁政和道德教育 | B.王道和民主政治 |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 D.实行人治和法制 |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
C.文化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
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深刻影响。(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是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
C.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
D.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
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哪一思想?( )
A.“和而不同” | B.“克己复礼” |
C.“仁者爱人” | D.“周而不比” |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
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
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
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
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
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影响,而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 |
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 |
C.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
D.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
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2
第2课 宋明理学……7
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12
第4课 礼制规范……17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22
A.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 B.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
C.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 | D.宗法对古代观念的影响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A.儒家思想 | B.道家思想 | C.法家思想 | D.墨家思想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