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体现的是( )
A.老子的“辩证”观念 | B.孟子的“仁政”学说 |
C.墨子的“兼爱”思想 | D.韩非的“变革”主张 |
下列孔子的言论,反映其“礼”的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过犹不及” |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D.“有教无类”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 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以下言论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 )
①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 ②士可杀不可辱
③士志于道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
C.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
《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 )
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C.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 )
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 |
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 |
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 |
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 |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
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2014年9月,以“世界的相遇,和平之波”为主题的世界和平峰会在韩国首尔举行。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这一精神最接近的是( )
A.孟子 | B.庄子 | C.墨子 | D.韩非子 |
学完“百家争鸣”的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科任老师的教学管理风格,其中借用史实评论不太恰当的是( )
A.小刘:数学老师是法家的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班规,并严格执行 |
B.小张: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风范 |
C.小汪: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主动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的真传 |
D.小徐:政治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
公元前513年,晋国执政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孔子认为此举会导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
A.以民为本 | B.以礼治国 |
C.民贵君轻 | D.礼法并施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