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
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 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 |
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
“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些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 《论衡》) |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宋·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
假设丁一是秦国某县县令,下列相关叙述明显有误的是( )
A.他负责主持该县的县政 | B.他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地方官 |
C.其助手的官职名称是“丞” | D.他提拔弟弟担任县尉以负责军事 |
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
A.奖励军功 | B.奖励耕织 |
C.焚烧诗书 |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
《战国策》在评论商鞅变法时说:“①商君治秦,一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②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③道不拾遗,民不妄取,④兵革大强,诸侯畏惧。”以上评论明显有夸大之嫌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
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 B.鼓励人民从耕织,求功名 |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
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⑤ | C.①②③⑤ | D.②④⑤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