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的日本,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有
①劳动人民日益贫困,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
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经济地位不断增强,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力
③中下级武士因经济状况恶化对现实不满增强
④部分藩主主张反对幕府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近代以来,大国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世界局势。回答20、21题。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就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俄国失败的根源在于农奴制 ②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③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制 ④这场战争直接引发十月革命
A.③④ | B.②④ | C.①② | D.②③ |
观察图6并结合所学,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
A.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
B.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速 |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朗 |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日本进入资本主义体制,可以1868年(明治维新)作分水岭。”这是因为明治维新使日本( )
A.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 B.由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 |
C.确立了资产阶级军事专政 | D.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
A.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发展“样板企业” |
B.加紧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 |
C.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企业 |
D.大资本家控制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 |
[2014·安徽卷]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
变法措施 |
结果 |
A |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B |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
C |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
D |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
(1869年4—5月,诸藩均上表“奉还版籍”)7月25日,天皇批准各藩之“奉还”,却不再授封,而任命各藩主为“藩知事”(共274人),使之成为地方官。以上现象产生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 B.控制了地方政权 |
C.废除了分封制 | D.取消了幕府封建领地 |
1871年12月23日,岩仓使节团从横滨出发,进行了历时1年零10个月的欧美之行。使节团在英国参观了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看到“到处是黑烟弥漫,无不设大小工厂”,“由此足知英国富强的原因”,纠正了以往错误观念。对使节团出使欧美理解不正确的是
A.认识到大力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 B.有利于日本政府推进植产兴业 |
C.有利于推翻幕府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 D.促进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 |
《应诏统筹全局折》与《五条誓文》
A.都是改革的施政纲领 | |
B.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化措施并得到了贯彻执行 | |
C.颁布于新政权建立后 | D.都表达了统治者的变法决心 |
19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
A.日本臣民无条件享受选举和被选举的民主权利 | B.法官由选举产生 |
C.内阁只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天皇负责 | D.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 |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
俄日两国均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从根本说是因为俄日两国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 | D.缺乏民主传统 |
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
A.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 B.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 D.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