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 |
B.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 |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 |
D.中华民国政权的不稳定 |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同时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 D.袁世凯上台利于社会发展 |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 |
B.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 |
C.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 |
D.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 |
李时岳指出:“事态表明,辛亥革命前,在全国性统一的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内部,实际上是山头林立的。各个山头有各自活动的地盘,有各自联系的群众。”这主要表明( )
A.中国同盟会的内部派系复杂 |
B.中国同盟会对会员的束缚较少 |
C.中国同盟会是一个民主政党 |
D.三民主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
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变的过程中,中国近代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引发这种变革的重要契机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辛亥革命 |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下列事件中体现这一历史转型是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运动 |
C.甲午中日战争 | D.辛亥革命 |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翻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北京报纸,发现革命前对老百姓的“子民”“蚁民”“贱民”等称呼,在革命后被“国民”“公民”等词语代替。他由此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了深入理解,其中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C.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 | D.使人民完全获得言论自由 |
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基本一致 | D.革命对象和革命领导基本一致 |
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到:“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道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把总。”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A.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成功 |
B.辛亥革命后一些封建官僚投机革命 |
C.中华民国成立 |
D.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
电影《十月围城》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车夫、学生浴血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要查证该故事是否真实可靠, 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导演的创作手记 | B.历史学家的访谈 |
C.当时参加者的回忆录 | D.当时报纸的新闻照片 |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和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中国近代涉及制度之争的事件有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洋军阀将领徐树铮送了一副挽联: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该联的理解适当的是
A.该联反映出北洋军阀对国民大革命的恐惧 |
B.北洋军阀统治独裁专制,所谓“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是言不由衷 |
C.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反对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 |
D.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维护民主共和中的重要作用 |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
B.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
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
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
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下列对近现代四川地方史事解读正确的是
|
四川史事 |
史事解读 |
A |
1910年,《蜀报》第四期刊载吴虞《辩孟子辟扬墨之非》一文,为四川最早反对封建专制和儒家学说的文章。 |
《蜀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
B |
1911年9月30日,同盟会员吴从周等率蜀北民军攻下广安城,结束清朝对广安的统治。 |
四川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统治。 |
C |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 |
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威胁,是迁都重庆主要因素。 |
D |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
“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