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或入園中,拖出袁来还我國;余立道上,不堪回首望前途。”与该对联创作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诞生 B.清帝退位王朝统治结束
C.帝制复辟共和政体遭破坏 D.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对辛亥革命不支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说,革命成功了,革命党就没有了。思想是留下了,这是思想史上的一个花朵。张謇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D.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

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 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学者钱乘旦在其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 ‘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中国近代符合材料中“第三种可能性”的典型事例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鼎革,民国纪元,改用泰西立法(阳历),一以趋世界之大同,一以新国人之耳目,意至善也。当时改用阳历的背景有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②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④西方文化冲击近代中国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初期,中国某政府在建立时曾把下列歌词作为国歌广泛传播:“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个政府“揖美追欧”的表现有(   )
①实行三权分立
②实行内阁责任制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
④鼓励发展工商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主人
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文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中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C.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共同目标是(  )

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乡村知识分子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当时

A.广大乡村习俗没有变化
B.民主共和观念荡然无存
C.作者对辛亥革命有抵触
D.作者十分向往西方文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④为《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B.李鸿章在②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C.革命党人在③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
D.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从④迁到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