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苏联报纸所做的估计,苏联妇女平均每天花两小时排队购物,全国合计一年浪费掉一百亿小时在排队上,相当于一千五百万人一年工作五十周,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的时间。此项统计反映了( )
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人力的浪费严重
②苏联妇女喜欢借购物时机联谊交友
③苏联物质匮乏,供需失衡
④苏联物价上涨过快,出现抢购风潮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③④ |
1931年苏联购买了美国机器出口总量的50%,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世界机器出口的30%。到1932年占到英国机器出口的90%,世界机器出口的50%。这主要说明( )
A.苏联利用西方危机发展工业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成效 |
C.西方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
D.不同制度国家可以互相帮助 |
卞悟在《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中谈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苏联农民“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实质上说明农业集体化
A.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要 | B.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 |
C.有利于加强农民的集体意识 | D.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 |
“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符合这条道路特征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 | D.玉米运动 |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
B.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C.苏联的经济体制能为世界发展提供借鉴 |
D.苏联政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
《一部颠覆性著作:〈二十世纪俄国史〉》,小标题共八个:一、列宁是否利用了德国资助;二、关于十月革命;三、关于罗曼诺夫皇族的命运;……五、“星期六义务劳动”;六、“全盘农业集体化”;七、苏联的文化革命,造神气氛中的高尔基……
下列对相关小标题的含义解读不正确的是
A.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
B.“星期六义务劳动”反映了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急迫思想 |
C.“全盘农业集体化”实现了农村经营方式的变革 |
D.造神气氛中的高尔基生活在二战时期 |
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计划经济体制 | D.市场经济体制 |
前苏联笑话:农夫伊万捉到一条大鱼,回家对老婆说:“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的走到河边把鱼扔回去。鱼在水里划了个圆,举起右鳍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
C.农业集体化运动 |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斯大林时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与新经济政策不同点是( )
①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④改变了工农联盟政权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成就。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927—1939年苏联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 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设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A.都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范畴 |
B.都达到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效果 |
C.美国通过兴修水电工程,增强重工业实力 |
D.苏联通过兴办公共工程,促进国家就业 |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材料表明
A.当时苏联重视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 | B.新经济政策注意提高人民的积极性 |
C.苏联采取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 | D.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是合理的 |
1952年,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即主张社会主义阵营协作互助以对抗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反映了
A.美苏冷战意识形态分歧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
B.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
C.苏联轻工业发达,无需融入资本主义市场 |
D.美国陷入“滞胀”,苏联在经济领域加强扩张 |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
A.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危机 |
B.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施新经济政策 |
C.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 |
D.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 B.“一五”计划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D.人民公社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