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这在中国如此,在外国也如此。移民导致的历史变化引起了历史学家的浓厚兴趣。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了迁入地生产的发展。因此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1)将材料中揭示的因果关系在下列表框中表示出来。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农村人口涌向通商口岸等近代城市地区,成为我国人口迁移的新特点。电视剧《霍元甲》就表现了祖籍天津静海的武术家霍元甲(1861-1910)在上海租界开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
(2)根据所学知识,将霍元甲定居在上海租界时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下列情形列举出来(每项空白处至少填两项,否则不给分。)

项目
在上海租界时
服装类型
 
交通工具
电车、火车、马车
住宅风格
 
通讯方式
电话、邮传、电报

材料三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四  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这一历史现象对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4)据材料四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并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课后,想探寻近代以来成都的交通变迁情况,他们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一些相关资料。
材料一

图1滑竿       图2轿子          图3人力车     图4马车    图5自行车
材料二

图1成都上班高峰        图2成都地铁      图3双流机场
该小组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材料一中,除了图5自行车还仍被人们广泛使用外,其他的出行工具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在现实中你还能在哪里看见它们的身影,请举两例说明。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体现了成都交通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据统计成都私家车的排名已居全国第三,但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拥堵也成为影响人们出行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
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
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
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
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
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二:西装和中山装
   
图三:“文革”时期人们的穿着

图四: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3)图二与图一相比,图四与图三相比,说明图二.图四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
(4)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
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5)综合以上认识,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问题。(共10分)
中国近代前期大事年表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做出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1911年,……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日:“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从材料一、二中总结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哪些?如何实践?(10分)
材料三 某乡村知识分子在1913年的一则日记中写道:“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2)从上述材料中能提取的历史信息有哪些?与材料一、二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6分)
材料四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消费支出构成(%)
100
100
100
100
100
食品支出
43.6
40.9
39.6
37.1
34.7
衣着支出
17.4
16.7
14.0
13.6
13.2
设备用品及服务
9.4
9.5
10.4
12.2
11.2
医疗保健支出
3.9
4.5
4.5
4.9
6.4
交通通信支出
4.9
5.5
6.2
6.0
7.0
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
10.0
11.2
12.8
13.3
14.2
居住支出 
6.7
7.1
7.9
8.2
7.9
杂项商品及服务
4.6
4.6
4.6
4.7
5.3

 
(3)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材料二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小棺材)。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材料三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宋代
明代
51人
267人
36000人

材料四: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材料五: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人们(南北朝时期)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阐述理由。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
(3)请依据材料三、四、五,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1和图2的服饰设计有何相同特点?图2服饰设计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

(2)结合以上图片,试分析交通、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进步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服饰作为一门即古老又现代的实用性艺术,总是在不同背景的思想、文化、习俗的碰撞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的明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历史上基本属于同一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服饰体现出其不同的文化内涵。试解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六合一统帽   平定四方巾      明代服饰
   
材料二  中国明代服饰文化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整一性与大同观念,使得着装者注重群体意识,不强调个性。因而具有内在、内向、内涵、内倾的共同特点。“谦谦君子”成为着装的风范。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显示男女性的特征。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
——宗静等《中西合璧之美》

毛里披风
紧身裤袜
绣花衬衫
豹皮里黑丝外衣,带切口装饰的上衣及短裤
拉夫领、带切口及肩饰的上衣,塔夫绸裤
黑色丝绒外裙,配有小包和镜子的锦缎衣裙
腰间带有轮状褶裥的塔夫绸裙,金属丝支撑的扇形领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帽饰体现了什么思想?这种思想是什么时期由谁提出的?
(2)材料二中“一元文化”指的什么文化?材料二中强调服饰的一致和整体意识,符合“一元文化”中的什么社会规范?(2分)
(3)材料二中的“一元文化”在明末清初曾引起一些思想家的巨大反响,他们对“一元文化”的贡献如何?
(4)材料三中,文艺复兴中服饰的特点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具体内涵是什么?
(5)通过材料一、二、三的对比,你如何评价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近代报业在竞争发展的历史嬗变过程中,无不与国际传播的大背景密切相关。……而信息的国际传播交流地位,往往与一国的国力兴衰有关。近代的中国,被动接受的是殖民化的媒介话语,西方传教士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面纱,携媒介经营理念以虚伪面孔出现,但内质却是赤裸裸的文化渗透;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摘自《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阐释》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外国人的在华办报活动
(2)结合史实举例说明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在政治、思想的方面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人阿绮波德·立德在《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一书中叙述过这样两段话:
在福州的一次集会上,许多女士都说见到过一个女孩,因为裹脚而失去双脚。一位中国海军军官的妻子说:“何止一两个,我认识的就有好几个。”一双脚从坏死到脱落,其间的痛苦简直难以想象。
此次集会上,有47位女士加入天足会,有一位还介绍了她如何拆了裹脚布。在当地的一家主要的华文报馆里,一位年轻小伙子向我鞠了一躬,说:“我妻子和姐妹都不裹脚了。”
请回答:
(1)缠足的陋习给妇女带来了哪些痛苦和不便?
(2)封建制度下,女性地位低下,请再举出两例。
(3)上面两段话,反映了在缠足问题上有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什么时期?
(4)请分析当时社会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将河北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运出,中国商人出面,于1881年建成了从唐山的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二: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11)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帝国主义把掠夺中国的铁路摆在突出的地位……日本《朝日新闻》公然叫嚷“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它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纵于铁道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生死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有一切权,凡地方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之民,皆我俎上之肉”……
《新编中国通史》第三册
材料四: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路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有良好的回报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六卷
请回答:
(1)为什么中国商人要修建这条铁路?
(2)材料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主要战略意图,他未能将方案付诸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4)2006年,孙中山当年的高原铁路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你知道这一步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向题。
材料一 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央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为宗教宣传品,占总数的69%。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30%。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栏医局,门庭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来的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院,一批先前已经入教、粗通医学的人,如梁发、梁柱臣、卢挺善、周勤堂等人供职其中。同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也办起学校恶化赠医所。185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Andrew Patton Happer)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三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墅各一所。这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三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哟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发起人
在会议中所占席数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传播有哪些主要途径?
(2) 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3)由依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客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对比说明了什么?
(4)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来源:辛亥革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