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与博士子弟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前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请设同文馆,专用正途科甲人员学习天文、算术,并拟定章程六条呈览,当经降旨依议。兹据张盛藻奏,科甲正途读书学道,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于士习人心大有关系等语。朝廷设立同文馆,取用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正途人员用心较精,则学习自易,亦于读书学道无所偏废。是以派令徐继畬总管其事,以专责成,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十七
材料三:
1957——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时间(年) |
1957 |
1960 |
1965 |
1971 |
1997 |
学校数目(所) |
229 |
1289 |
434 |
328 |
2170 |
材料四: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的措施。汉武帝的措施对当时的用人制度和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在教育上有何主张和措施?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有关于农村小学的场景,在“现实”中,教室黑板上方悬挂的是国旗,在“回忆”(文革时期)中,教室黑板上方悬挂的应该是( )
A.马克思像 | B.五星红旗 | C.毛泽东像 | D.孔子像 |
“XXX,教授。1950年1月出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系学习,1982年毕业分配到统治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教授的简历反映了 ( )
A.“教育革命”对其成才起了积极作用 |
B.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对其人生转折提供了机遇 |
C.1970年高等学校恢复招生使其得以接受高等教育 |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其少年时代受教育的权利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
1965年在校生 |
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 |
高等学校 |
67.4万人 |
1947年的3.3倍 |
中等学校 |
1432万人 |
1946年的6.9倍 |
小 学 |
11626.9万人 |
1946年的3.9倍 |
材料2:
材料3: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分析材料1,指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2)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概括材料3的主要观点。
对下图反映的问题理解不正确的是
A.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造成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
B.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 |
C.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 |
D.符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建国后17年间的发展,为共和国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表现不包括
A.确定了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
B.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
C.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掀起了“上山下乡”高潮 |
D.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
年代 |
初等教育 |
中等教育 |
高等教育 |
|||
|
学生数 |
在校生数 |
学生数 |
在校生数 |
学生数 |
在校生数 |
1949年 |
34万 |
2400万 |
5219 |
127万 |
205 |
11.7万 |
2003年 |
49.13万 |
1.25亿 |
10.09万 |
9115.13万 |
1911 |
1175.05万 |
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211工程”的推动
③我国人口的持续大幅度增长 ④《义务教育法》的出台
A.①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表现在
A.”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 |
B.恢复高考制度 |
C.通过《义务教育法》 |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教师法》 | B.《义务教育法》 |
C.《未成年人保护法》 | D.《宪法》 |
下列哪部文献中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D.《论十大关系》 |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确论断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纠正了“左”倾错误 | B.有利于高考制度的恢复 |
C.使知识分子受到尊重 | D.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
综合某一时期新闻报道,发现有如下一些信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教师和一群学生35天写出一部75万字的《中国文学史》;武汉大学准备把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所有定理、公式一扫光,在几周内“建立世界一流具有武大独特风格的新物理体系”。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重视高等教育发展 | B.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C.错误决策下的浮夸风 | D.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所致 |
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