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民以食为天”,邓小平提出“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情况分析中国粮食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
(2)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邓小平观点的正确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上(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陆游集》
材料四: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材料二: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
请回答: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邓小平为什么说特区姓“社”不姓“资”?
(2)这一思想又是怎样在十四大、十五大上进一步进行阐述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代民间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中流传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的凤阳花鼓词
请回答:
(1)各段民间花鼓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发生巨大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述在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段历史上,中共在进行经济建设中有哪些成就?又出现了哪些失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公社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式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合作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
材料二: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请回答:
(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2)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来源:岳麓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共同测控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情况

项目
1949年
1952年
比1949年增长%
工农业总产值
466亿元
810亿元
73.8%
国民收入
358亿元
589亿元
57%

材料二:1967~1968年我国国民经济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财政总收入
1967年
2104.5亿元
419.4亿元
比上年下降
10%
25%
1968年
2015.3亿元
361.3亿元
比上年下降
4.2%
13.9%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1992年
比1978年增长
比1949年增长
国民总产值
24000亿元
7.18倍

国民收入
17400亿元
5.78倍
48.6倍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出什么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什么问题?原因何在?
(4)综合三则材料的变化,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致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有何经验教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恢复、健全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最初是恢复或建立起包工制,即包工到人、包工到组或计件包工……稍后改包工制为划分固定作业组,包工到组、包产到组、联产计酬,把责任、权利和利益结合起来……后来,在一些地方进一步发展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包产到户是农村基本核算单位,包产部分由基本核算单位统一分配,超产奖励、减产受罚。包干到户同样是以户为承包单位,它同包产到户的区别在于农户承包的生产责任所得到的劳动成果中扣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的上交公共积累等费用后,全部归承包农户。
请回答:
(1)农村生产责任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2)它的发展形式如何?
(3)它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请回答:
(1)上文出自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的决议?
(2)为“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3)根据上述精神,会后在农村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以“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成效如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记者进一步直率地问(荣毅仁):“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凯歌行进时期》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
(2)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认识荣毅仁所代表的阶级的?据此采取了什么政策?
(3)荣毅仁的得失论反映了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经济发展状况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材料二: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在前两个五年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与1913年对比:

项目
增长幅度(%)
工业产量
500
生产资料生产
900
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
1900
机床、汽车、拖拉机、航空、化学工业
建立起崭新的工业部门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从两段材料之间的联系,说明材料呈现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2)材料一中受打击最大的是哪两国?在相同的打击面前,两国试图摆脱危机的道路为何不同?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联已发生的重大变化,并指出苏联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了社会改革,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出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趋势。请分别指出这两种制度的国家进行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并概括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有哪些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之处。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1917年十月革命后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变化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分析各个时期实行不同经济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的任务》
材料二: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材料三:改造小农,改造他们整个心理和习惯,是需要经过几代的事情。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才能解决这个关于小农的问题,才能使他们的可以说全部心理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地改造小农。
——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经济政策”指什么政策?从材料看,当时布尔什维克党把它作为在什么时期内实行的政策?反映的是什么指导思想?
(2)材料二、三中列宁认为提高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主张什么经济政策?有何时间限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本质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