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论作文
苏轼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⑥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东坡志林》)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 ②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③工:精,妙。 ④患:毛病、弊端(在于)。 ⑤指摘:挑剔,批评。 ⑥见:通假字,通“现”,发现。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欧阳修认为“世人”的弊病在哪里?读了文章之后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课内文言文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天雨墙坏( ) (2)马无故亡而入胡( )
(3)人皆吊之( ) (4)此独以跛之故(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暮而果大亡其财。
(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塞翁失马》的一个成语是: 。
“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
C.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
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小题。(共14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解释带点的词。
① 患其塔动( ) ② 未布瓦( )
③ 贻以金钗( ) ④人皆伏其精练( )
翻译。
①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阅读文章,试找出一句侧面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当时怎样的心态?根据文中匠师的表现,请你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墨子·附录》)
注:檘(pì),同"敝",困,疲劳。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日夜恒鸣( ) (2)时夜而鸣( ) (3)然而不听( )
翻译下面句子。
多言有益乎?
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阅读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文言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
③湮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翻译下面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
用原文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 ”,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分)
读了此文你有怎样的收获?(2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
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划一处即可)
必 于 石 下 迎 水 处 啮 沙 为 坎 穴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1)阅十余岁 阅 (2)竟不可得 竟
(3)不更颠乎 颠 (4)但知其一 但
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文中讲到了三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 ,理由是 ;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2分)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分)
二鹊招鹳①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guàn):一种较凶猛的鸟。②匝(zā):圈。
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鹳 于 古 木 上 盘 旋 三 匝 遂 俯 冲 鹊 巢 衔 一 赤 蛇 吞 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⑴鹊巢其上( ) ⑵集古木上( )
⑶若相语状( ) ⑷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结合下面的材料,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从中得出的看法。
材料链接(一) 唐朝上元年间,华容县有一头大象,来到一户农家的院子里卧下。它的脚掌扎进了木刺,这家人帮它取了出来。大象伏下身子让人骑着,走进深山里,用鼻子刨开土,取出数十根象牙来报答他们。
材料链接(二) 《光明网》报道:10月29日,在苏州阊胥路,一名65岁的大妈雨天骑自行车时摔倒,造成腿骨骨折,十分钟内路过的上百辆汽车和几十名行人中,没有一人上前去扶她,甚至她对着围观者大喊“我不会讹你们”也无济于事。最后,一名小伙子停车跑过来报警并扶起老人。
阅读文言文《不死之药》,完成小题。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注】①谒(yè):拜见。②中射之士:宫廷中的侍卫官。③说(shuì):劝说。④明:表明。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谒者操以入( ) ②谒者曰可食( )
③臣故食之 ( ) ④是死药也 ( )
⑵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食之而王杀臣
A.春冬之时(《三峡》) | B.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
C.钱帅登之(《梵天寺木塔》) | D.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有 献 不 死 之 药 于 荆 王 者
翻译下列句子。
⑴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匠师如其言,塔遂定。(《梵天寺木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射之士最终能逃过一死,除了他能言善辩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哪一点打动了楚王的心,从而放过中射之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虽有佳肴 ( ) (2)故曰( )
(3)学学半 ( ) (4)不知其善也 ( )
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 D学学半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朝代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5)棹数小舟( ) (6)不亦颠乎(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下面句中对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即使)是故学然后后不足(所以) |
B.不知其旨也(甘美)然后能自强(强盛) |
C.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学学半(教) |
D.教学相长也(增加,促进)然后能自反(反省自己) |
用现代汉语表示下列文句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伸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B.作者在讲述教与学的关系时,先谈到了教困促学,进而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
C.文章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作者相传是西汉戴圣。 |
D.文章的论述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而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
读完本文,你有哪些感悟?
郑 絪
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絪左右主笔砚。十八九,絪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絪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絪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
【注释】①絪:念yīn。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 ③荆部商山:地名。 ④概:景象。⑤起:启发。 ⑥馔:念zhuàn,食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十岁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 B 顾见一绝/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絪大讶其佳绝 / 以为妙绝 D刘景他日有奇才 /邑人奇之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
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阅读文言文《牧竖捕狼》,回答后面问题。(共14分)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牧竖,牧童;竖,童仆。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相去数十步:_____________ ②意甚仓皇:_______________
③乃舍此趋彼:_____________ ④气已绝矣:_______________
(2) 和“始望见之”一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 B.学而时习之 | C.至之市 | D.春冬之时 |
划分句子中的停顿(两处)。
其 一 竖 又 在 彼 树 致 小 狼 鸣 急
翻译句子:
①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出自《三峡》 )
读完全文,结合下面材料链接,说说你得到的启示(不少于两点)。
【连接材料】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0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二石兽并沉焉 并: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翻译下列句子。
①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