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

阅:经过

B.求之下流,固颠。

固:坚固

C.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颠:颠倒

D.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依照

(2)下列句子补写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僧)以为顺流下矣。

B.(坎穴)渐激渐深。

C.如是再啮(石兽),石又再转。

D.求之(于)下流。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而未得,是因其未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B."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握,所以讲学家有了嘲笑别人的资本。

C.讲学家认为石兽"湮于沙上",是因为他空谈事理,"据理臆断"。

D.选文第三段连用两个"必"字,写出老河兵富有经验且自信。

(4)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四处问句皆为反问句,加重了语气,引发了思考。

B.选文语言平易,简洁生动,善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寓意于事。

C.选文末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D.选文详写老河兵的推断,说明他抓住了水性的特点才作出了正确判断。

来源:2021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 ,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 ,若罗浮 ,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 ,古松张覆,骄阳不炙。 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 ,可偃仰,可放笔研 ,可瀹茗 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 ,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 。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 ,合同而化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 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 。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有删改)

【注释】①决舍:丢开、离别。②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③罗浮:山名。④磴(dèng)级纡曲:石级曲折。磴,石级。纡曲,弯曲、曲折。⑤箕踞:两腿伸直岔开,形如簸箕。古人正规场合盘腿而坐,箕踞是很随便的姿势。⑥研:通"砚"。⑦瀹(yuè)茗:烹茶。⑧九天银河:指瀑布。⑨枰(píng):围棋盘。⑩天籁人籁:指自然界的音响和人所发出的声音。⑪合同而化:汇合融化在一起。⑫无征不信: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征,同"证",证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几席间作玩         

②又有 杖声从云中来者         

③已遂 数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得从容

而安陵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B.飞瀑雷震,从空

抟扶摇 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C.当时建此亭 ,其仙乎

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D.顷 ,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

称善者久 (《周亚夫军细柳》)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过 石 桥 有 三 奇 树 鼎 足 立 忽 至 半 空 凝 结 为 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5)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描写飞泉亭及周边景物的一组是   

①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

②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③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④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⑤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⑥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来源: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醉翁亭记》

(乙)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 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 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 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 而歌者,红装而蹇 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①冷光,清亮的光。②娟然,美好的样子。③靧(huì)面,洗脸。④鬣(liè),泛指动物头颈上的毛。⑤罍(léi),盛酒的器皿。⑥蹇,跛脚,这里指驽钝的马或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临溪而              

②于时冰皮              

③山峦 晴雪所洗              

而茗者              

(2)概括两文反映的一种共同心境并分别说明其由来。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来源:2021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或上言秦府(秦王李世民官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上谓公卿曰:" 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 (dú,怨言)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1)下列与"则危亡立至"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欲速则不达

(2)"除"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主要有:①台阶;②任命;③清除;④算法的一种。请结合本段内容,选出"尽除武职"中"除"的义项并说明理由。

(3)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4)从选文看,唐太宗有哪两个可贵之处?

来源:2021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出师表》)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刘备将重任托付于诸葛亮,有哪三个方面的原因?

来源:2021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孙云球 ,宇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禀风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

云球精于测量, 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奇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崚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 神哉,技至此乎。"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

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日:"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

(选自《吴县志),有删改)

【注】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弯窿都是苏州的山名。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夙慧(具有)

B.

不爽 发(差错)

C.

万象 见(完成)

D.

无微不 (看见)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

B.

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

C.

"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

D.

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②神哉,技至此乎。

(4)孙云球母亲说"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

(5)在"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为什么?

来源: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文阅读。

【甲】

臣伏见金陵旧都,地称天险,龙盘虎踞,开扃 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雄图霸迹,隐轸 由存,咽喉控带,萦错 如绣,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

(节选自《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作者:[唐]李白)

【乙】

晨起,凄然如暮秋。过龙湾,浪涌如山,望石头山不甚高而峭立江中,缭绕如垣墙。凡舟皆由此下至建康,故江左有变,必先固守石头,真控扼要地也。自新河入龙光门,城上旧有赏心亭、白鹭亭,在门右。 近又创二水亭,在门左,诚为壮观。

(节选自《入蜀记》。作者:[宋]陆游)

【丙】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 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节选自《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作者:[明]高启)

【注】①开扃(jiǒng):开合。②隐轸(zhěn):丰富,众多。③萦错:纵横交错。④瘗(yì):埋葬。

(1)图图朗读完三段诗文,拿不准下列句子的停顿,你指出   不合适。

A.

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

B.

望石头山/不甚高/而峭立江中

C.

自新河/入/龙光门

D.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2)图图觉得乙文中画线句不大好懂,你为他翻译。

近又创二水亭,在门左,诚为壮观。

(3)"天时不如地利",南京自古地势险要。图图注意到甲文中的"地称天险""咽喉控带"证明了这一点,你发现乙文中"①       "和丙诗中"②       "也能证明。(从乙文、丙诗中各摘一句填空)

(4)图图发现,三段诗文语言特色不同,给人带来的美感也不一样。你结合诗文中的语句,为图图作了具体解说。

来源: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 ,料量平 ;尝为司职吏 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 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舍《六艺》者折中 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减)


【注释】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④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⑤折中:调和取证。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为季氏史   

②齐人   

③高山   

④诸生以 习礼其家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天 下 君 王 至 于 贤 人 众 矣 当 时 则 荣 没 则 已 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②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4)孔子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体现在哪些方面。

来源:202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列各小题。

吴广 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 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 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 以证今,此如 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 ,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

从古 今,事变至赜 ,处之者有经有权 ,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 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 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 ?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

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 注意读史,其道奚由

(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

【注释】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②裕如:轻松的样子。③赜:zé,精微,深奥。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⑥丽:附着。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吴广 爱人        

有种乎       

③如 弈者观谱      

④从古    

注意读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3)下面这则论据不宜用来替换乙文的第三段,请你说说理由。

《古文辑要》讲了一个故事,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司马光评论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诤,直言规劝;佞,花言巧语巴结人)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陈胜、吴广就是鲁迅说的"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揭竿而起,英勇无畏地战斗,给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历史警醒。

B.

司马迁特别擅长抒情,他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赞《史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他们让我们懂得一个完全相同的道理。

D.

"鉴往以知来"让我们想起成语"以史为鉴",两个"鉴"字都解释为"镜子",《史记》就是这样一面很好的镜子。

来源:2021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 ,米曰粳。粘者禾曰稌 ,米曰糯。质本粳而晚收带粘, 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

【注释】①秔:音jīng。②稌:音tú。

(选自《天工开物》,有删节)

(1)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限两处)

不 可 为 酒 只 可 为 粥 者 又 一 种 性 也

(2)本文从种类、     和播种时间四个方面来介绍稻。

(3)稻系民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生追求的梦想是"一稻济世,万家粮足"。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表达对他的敬意。

上联:禾下乘凉梦

下联:   

来源:2021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唐朝文学家       (人名)。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仙则 (名称,名字)

B.

有龙则 (神异)

C.

是陋室(这)

D.

无案牍之劳 (形体、躯体)

(3)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方框处填写相应内容。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下列诗句也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C.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5)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陋室主人和颜回共同的生活态度。

【链接材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来源:2021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全义招怀 流散,劝之树艺 。数年之后,都城坊曲 ,渐复旧制;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 美者,辄下马与僚佐 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 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 人牛", 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 ,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选自《农桑辑要•典训》,有删减)

[注释]①招怀:招纳安抚。②树艺:种植栽培。③坊曲:大街小巷。④田畴:已经耕种的田地。⑤僚佐:随从官员。⑥秽:杂草多,荒芜。⑦乏:缺乏。⑧有无相助:有无相通,彼此帮助。

(1)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

成语"蔚然成风"中"蔚然"的本义为"草木茂盛的样子",据此可类推"桑麻蔚然"中的"蔚然"也为此意。

B.

"召田主劳以酒食"与"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

C.

字典中"谢"有"辞别""感谢""道歉""衰退"等意思,文章中"众皆谢,乃释之"的"谢"应为"辞别"之意。

D.

甲骨文的"比"字,像两个人并肩而立,所以"故比户皆有蓄积"中的"比"有"并列,并排"之意,"比户"就是"家家户户"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B.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C.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D.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

(4)袁隆平院士的去世,引发了大家对农业的热议。老师要大家搜集重视农业的人和事,本文中张全义的哪些事迹符合要求?

来源:2021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

孟子曰:"桀、纣 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 之聚之,所 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而去之   

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所 勿施尔也   

(2)填空并翻译。

①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                ,翻译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                     

(3)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

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来源:2021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节选)

[乙]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今乃掉 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

[注释]①搐chu:肌肉抽缩,此指"夹"。②掉:摆动,摇。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据理 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B.

沙为坎穴(牙齿)

C.

以百数(珍藏)

D.

一日 书画(晾晒)

(2)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①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处士笑而然之

(3)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部分。

一日(①  )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    )拊掌大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5)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               

来源:2021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坚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始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惩/山北之塞

B.

且焉/置土石

C.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汝心

固国不以山溪

B. 妻献疑曰

真无马邪

C.跳往助

友人惭,下车引

D.何 而不平

必先 其心志

(3)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可见愚公移山任务艰巨。

B.

文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笑着劝阻,表明二人对愚公移山均不赞同。

C.

文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愚公目光长远、意志坚定、不惧艰险的品质。

D.

结尾写神仙背走大山,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来源: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