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目的对应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法 |
A |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
加入过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
B |
除去CO2中的少量 CO |
向混合气体中鼓入过量氧气点燃 |
C |
鉴别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 |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
D |
鉴别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 |
观察气体的颜色 |
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引一下”。“拿磁铁来吸引一下”这“言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 | B.设计实验 | C.观察 | D.得出结论 |
下列实验中可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
A. | 向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
B. | 想盐酸中滴加酚酞溶液 |
C. | 向氯化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
D. | 将铜丝放入到硫酸铝溶液中 |
(10贵港14)某同学对下列4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两种方案都合理的是 ( )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 目的 |
除去CuSO4溶液中少量的H2SO4 |
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
鉴别O2和CO2气体 |
除去CO中少量的CO2 |
方案1 |
加入足量的Fe粉,过滤 |
滴入适量的石灰水,过滤 |
用带火星的木条 |
点燃 |
方案2 |
加入足量的CuO,过滤 |
滴入适量的CaCl2溶液,过滤 |
用紫色石蕊溶液 |
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 |
下列关于“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说法不正确的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 |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汽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干冷的玻璃片上出现水珠 |
D.判断呼出气体是否含有氮气的结论是:人呼出的气体含有氮气 |
(10宜昌13).不需加任何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一组物质是
A.氯化钠、硝酸铵、氯化铁三种固体 |
B.氢气、甲烷、一氧化碳三种气体 |
C.氯化铵、氢氧化钾、硝酸钠三种溶液 |
D.酒精、汽油、蒸馏水三种液体 |
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鉴别Na2CO3和CaCO3固体粉末 |
加足量稀盐酸 |
B |
除去CO2中的CO |
通过足量NaOH溶液 |
C |
检验NaCl溶液中含有Na2CO3 |
加适量CaCl2溶液 |
D |
除去CaO中的CaCO3 |
加足量水 |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大的是( )
A. | 装置漏气 |
B. | 药匙中放入的红磷量不足 |
C. |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时,没有立即塞紧瓶塞 |
D. | 红磷燃烧结束后,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
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将一根未打磨的铝条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
无紫红色固体析出 |
铝不如铜活泼 |
B |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 |
木条复燃 |
氧气能支持燃烧 |
C |
将CO通入灼热的氧化铜 |
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 |
CO具有可燃性 |
D |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
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
CO2具有酸性 |
水是化学实验中常见且用途广泛的一种物质,对下列各实验中水的主要作用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 B C D
A.集气瓶中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
B.量筒中水:通过水体积变化得到氧气体积 |
C.集气瓶中水:防止集气瓶炸裂 |
D.试管中的水:洗涤仪器 |
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生,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蜡烛燃烧放出热量 ②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③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④蜡烛在氧气中能燃烧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利用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规范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选项 |
实验器材(省略药品) |
相应实验 |
A |
燃烧匙、长颈漏斗、托盘天平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B |
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
过滤除去河水中的难溶性杂质 |
C |
量筒、试管夹、长颈漏斗 |
探究棉花燃烧的条件 |
D |
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
稀释浓硫酸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下列实验方法无法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 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
B. | 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与二氧化碳 |
C. | 用熟石灰中和废液中的盐酸 |
D. | 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稀硫酸和蒸馏水 |
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 “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假设 | B.实验 | C.观察 | D.做出结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