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溶液可能含有盐酸、硫酸、硝酸钾、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生成的沉淀一定有氢氧化铜,可能有硫酸钡
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共发生了三个化学反应
C.该溶液一定含有盐酸、氯化铜,可能含有硝酸钾
D.到达b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34.2g
碳酸氢钠(NaHCO3)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常用于制作糕点、馒头的发泡剂。某同学为探究发酵粉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他取样品20.0g,进行如图实验探究:
假设样品中除NaHCO3之外的其他成分加热不发生变化,也不与盐酸反应,直接进入固体B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热产生CO2的质量为3.1g
B.固体A中含有Na2CO3的质量为7.5g
C.蒸发结晶得到的固体B中含有剩余的HCl
D.原发酵粉样品中的NaHCO3的质量分数为84.0%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 2CO 3、Na 2SO 4、K 2SO 4、NaCl、Ba(OH) 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 2、Na 2CO 3、K 2SO 4
B.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5种情况
C.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 2、Na 2CO 3,可能有NaCl
D.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K 2SO 4,一定没有Na 2CO 3
为确定某溶液中含有以下离子H+、Mg2+、Ba2+、Cl﹣、CO32﹣、NO3﹣中的几种,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经测定,溶液pH=1;
②取部分未知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③取②中部分溶液,加入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
分析上述实验,下面对溶液中含有离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H+、Mg2+、Ba2+、Cl﹣、NO3﹣
B.一定含有H+、Mg2+、Cl﹣,一定不含有CO32﹣
C.一定含有H+、Ba2+、NO3﹣,一定不含有Cl﹣
D.一定含有H+、Mg2+,可能同时含有Cl﹣、NO3﹣
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气体分子个数之比。现有20mL O2、CO、CO2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用电火花引燃,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状态,体积减少了2mL,再通过足量NaOH溶液后又减少10mL,最后剩余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原混合气体中O2、CO、CO2的体积比可能是( )
A.1:6:3B.3:5:2C.3:1:6D.5:2:3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制氧气 |
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较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 |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较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
C.证明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
D.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较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 |
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A.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
B.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
C.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
D.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
在下列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①浓氨水中出现红色,说明氨分子很小且不断运动
②既能说明甲烷有可燃性,又能说明甲烷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
③既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④既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铁钉表面无明显现象,能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要有氧气和水
A. | 2个 | B. | 3个 | C. | 4个 | D. | 5个 |
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 |
问题 |
对问题的回答 |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
|
火焰为什么向上? |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
|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
|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
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 |
问题 |
对问题的回答 |
A |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
B |
火焰为什么向上? |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
C |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
D |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
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
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③浓盐酸有挥发性,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可达到实验目的的;
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⑤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
A.①② | B.③④ | C.③⑤ | D.④⑤ |
下列除杂设计(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序号 |
物质 |
选用试剂 |
操作 |
A、 |
KNO3(NaCl) |
H2O |
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
B、 |
MnO2(KCl) |
H2O |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C、 |
NaOH溶液(Na2CO3) |
稀盐酸 |
加入试剂至不再产生气泡 |
D、 |
KNO3溶液(KOH) |
Cu(NO3)2溶液 |
加入适量的试剂,直接蒸发 |
下图是探究铁锈蚀条件的装置,调节L端与R端的液面高度一致,塞紧木塞,一周后观察现象。下列推断不正确是
A.L端液面高度低于R端液面高度 |
B.该实验说明铁锈蚀与空气、水有关 |
C.b管中铁钉不会锈蚀 |
D.若将a管中的水改为海水能加快铁的锈蚀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