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 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
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认为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的缘故,应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 | B.假设或猜想 | C.观察 | D.得出结论 |
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
B.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
C.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
D.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
近日,专家否认了“味精致癌”的说法。实验表明,味精在100 ℃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味精(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其对人体的影响甚微。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谷氨酸钠受热不分解 |
B.谷氨酸钠在加热下生成焦谷氨酸钠是物理变化 |
C.大量食用味精有利于身体健康 |
D.实验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
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 |
问题 |
对问题的回答 |
A |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
B |
火焰为什么向上? |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
C |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
D |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
下列实验目的、操作、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测定溶液 |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用蒸馏水润湿的
试纸上 |
试纸变为浅红色 |
溶液
为2 |
B |
鉴别
和
|
在装有等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
、
固体 |
加
的试管水温升高,加
的试管水温降低 |
A是
,b是
|
C |
验证燃烧是否需要
|
做白磷是否燃烧的对比实验 |
前者不燃烧,后者燃烧 |
燃烧需要
|
D |
比较
、
的活泼性 |
将未经打磨的
条放入
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的活性炭低于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根据"题5图"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浓盐酸有挥发性 | B. | 分子在运动 |
C. | Y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 D. | Y杯内发生了置换反应 |
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几个重要实验,有关这些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和提供热量 |
B.通入二氧化碳后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可证明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
C.左边试管中铁钉生锈而右边试管中铁钉不生锈,可证明铁生锈是水和氧气的共同作用 |
D.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
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
C.过程中装置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
将等体积的滴有红墨水的水和酒精分别缓缓注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盖紧胶塞将两种液体混合,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从该实验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分子变小了 | B.分子间有空隙 |
C.酒精不能溶于水 | D.不同分子间一定发生化学反应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