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鉴别硬水和软水 |
加肥皂水搅拌 |
B |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 |
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 |
C |
分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
加入过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
D |
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
用导管分别对准浸没在热水和冷水中的白磷通氧气 |
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反映了实验者的化学素养。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过滤 |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C.测定溶液的pH | D.稀释浓硫酸 |
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正确的探究过程应该是( )
①作出假设 ②实验(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 ③提出问题 ④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⑤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A.①②③④⑤ | B.③②①④⑤ | C.②③①⑤④ | D.③①②④⑤ |
(届北京市门头沟区第一学期期末试题)下列关于右图所示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1和试管2中气体质量比为2:1 |
B.试管1中的气体是氢气 |
C.试管1和试管2中气体体积比为1:2 |
D.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让厨房再次成为人们施展厨艺的舞台,其实厨房也是同学们的家庭实验室,利用厨房中的物品不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A. | 探究铁制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
B. | 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
C. | 用燃着的火柴检查天然气管道是否漏气 |
D. |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
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假设 | B.实验 | C.观察 | D.做出结论 |
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蓝色褪去的原理,应用下图实验可以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A.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 B.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
C.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 | D.胶头滴管滴出果汁的滴数 |
如图所示,过氧化氢(H2O2)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氧气。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
A.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 B.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
C.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 | D.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
如图所示。先在乙中盛放约3/4容积的水(水中加2滴红墨水),然后在甲中放入十几粒锌粒,再注入稀硫酸直至锌粒完全被浸没,塞紧橡皮塞。双手按住两个橡皮塞,不久,红色的水从尖嘴玻璃管喷出,形成美丽的喷泉.下列对形成喷泉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氢气密度小于空气 | B.氢气难溶于水 |
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 D.装置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
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引一下”。“拿磁铁来吸引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假设 | B.交流评价 | C.设计实验 | D.作出结论 |
如图所示,等体积的甲、乙两集气瓶内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粉,点燃使它们充分反应,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出现的现象是( )
A.甲瓶中有水流入,乙瓶没有水流入 |
B.甲瓶没有水流入,乙瓶中有水流入 |
C.甲、乙两瓶均有水流入 |
D.甲、乙两瓶均无水流入 |
现有一包金属粉末,可能是由Al、Mg、Zn、Fe、Ag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该样品2.4g,向其加入1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2g H 2,溶液呈无色,无固体剩余。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该样品的组成仅有两种可能 |
B. |
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 |
C. |
该样品中一定含有Mg |
D. |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总质量为12g |
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向老师请教 |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
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