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图1~3是教科书上有关实验的装置图:
(1)图1是利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能够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还有很多,比如木炭、硫磺等,那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请说明理由 。
(2)图2是验证分子某性质的实验。A烧杯盛有用蒸馏水稀释过的酚酞溶液,B烧杯盛有少量浓氨水,实验中发现A烧杯中的液体由 色变为 色,通过此实验能够验证的分子性质是 。
(3)图3是电解水实验。此实验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其中负极端的玻璃管内产生气体的检验现象是 。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设计 |
![]() |
![]() |
![]() |
![]() |
实验目的 |
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
证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大于空气 |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
证明铁生锈是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图1~4是教科书上有关实验的装置图
(1)图1是利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该实验测定结果偏小的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2)图2是验证分子性质的实验。A烧杯盛有用蒸馏水稀释过的酚酞溶液,B烧杯盛有少量浓氨水,实验中发现A烧杯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 色,通过此实验能够验证的分子性质是 。
(3)图3是电解水实验。此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通电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其中检验负极气体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图4是制取蒸馏水的简易装置,为使水蒸气的冷凝效果更好,可对实验装置做的一项改进为 。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
稀释浓硫酸 |
B. |
称量固体 |
C. |
加热液体 |
D. |
倾倒液体 |
下列各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 |
![]() |
![]() |
![]() |
A.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B.研究CO2能否使紫色石蕊变红 |
C.比较黄铜和铜的硬度 |
D.研究燃烧是否需要达到着火点 |
通过下列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甲实验中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可以说明黄铜的硬度比铜片大 |
B.乙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氨水显碱性 |
C.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
D.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
下列装置或操作肯定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 |
![]() |
![]() |
![]() |
A.测定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 |
B.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
C.探究燃烧的条件 |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 甲装置验证空气中有水分 |
B. | 乙装置验证 溶液中是否含有 |
C. | 丙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D. | 丁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 |
通过下列对比实验,不能得出相应结论的(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剧烈 |
B.MnO2比Fe2O3的催化效果更好 |
C.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比吸入空气高 |
D.呼出气体中H2O含量比吸入空气高 |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设计 |
![]() |
![]() |
![]() |
![]() |
实验目的 |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探究石蜡中含有氧元素 |
验证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
证明石墨具有导电性 |
下列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试管接触了酒精灯的灯芯 |
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炸裂可能的原因是没有在铁丝下系火柴 |
C.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水槽中出现红色原因可能是管口没放棉花团 |
D.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液面高过了滤纸边缘 |
以下实验或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 配制 氯化钠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
B. | 用试管盛放液体进行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
C. | 用足量稀盐酸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锌粉 |
D. | 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 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检验气体的纯度 |
B. | 氢氧化钠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
C. | 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火焰 |
D. | 配制稀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 的制取与性质"实验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 是否集满 |
B. | "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中,用玻璃杯罩住燃着的蜡烛以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
C. | "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实验中,把食盐放在托盘天平右盘称量 |
D. | "溶液的酸碱性"实验中,测定溶液pH时将试纸预先用水湿润 |
以下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
![]() |
![]() |
![]() |
A.测定空气中氧气 含量 |
B.检验氢气的纯度 |
C.探究可燃物燃烧 的条件 |
D.证明CO2密度 比空气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