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中甲、乙、丙是3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均能与X发生化学反应。若X为稀盐酸,则甲、乙、丙3种物质可能为
A.Fe、CuO、Cu(OH)2 |
B.Fe、CaCO3、Na2CO3 |
C.Na2SO4、Zn、Fe2O3 |
D.Cu、Ca(OH)2、CaCO3 |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白雾 |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
C.镁条在盛有食醋的试管中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壁发烫 |
D.铜绿与盐酸反应时,产生气泡,并得到无色溶液 |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能溶解很多物质——作溶剂 |
B.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有色光——作保护气 |
C.盐酸具有挥发性——除铁锈 |
D.氧化钙能与水反应——作干燥剂 |
小明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是
A.碳酸钠溶液 | B.氯化铜溶液 | C.石蕊试液 | D.稀盐酸 |
小方同学在学习酸碱指示剂与常见酸、碱溶液的作用时,归纳出如图所示的关系,图中A、B、C、D是两圆相交的部分,表示指示剂与酸、碱溶液作用时所显示的颜色,则其中表示不正确的是
A. 紫色 B.蓝色 C.红色 D.无色
盐酸、稀硫酸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氢离子,故有许多共同的性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打开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塞,在瓶口都有白雾 |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除铁锈 |
C.浓盐酸、浓硫酸都可用来干燥氧气 |
D.在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
下列图像与所述实验相符的是
A.向一定量锌粒中加入过量稀硫酸 |
B.向一定量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断加水 |
C.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石灰水 |
D.20℃时,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钾晶体 |
小明在网络中看到一段实验视频:实验人员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分别将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无色)挤入盛有氯气(黄绿色,有毒)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到试管A中液体呈黄绿色,气体黄绿色变浅;试管B中液体、气体均为无色,胶头滴管胶头变瘪。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不能得到的结论或推论是
A.氯气能溶解于水 |
B.氯气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
C.氯气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
D.实验后剩余的氯气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
盛过石灰水的试剂瓶,用完后瓶壁上附有白色物质,洗涤该试剂瓶的方法是
A.先用水冲洗,再用稀盐酸冲洗 |
B.先用稀盐酸冲洗,再用水冲洗 |
C.先用肥皂洗,再用水冲洗 |
D.先用玻璃棒去掉白色物质,再用水冲洗 |
向右图试管里的水中加入下述某种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左液面降低了些,右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A.硝酸铵 | B.石灰石 | C.活性炭 | D.氢氧化钠 |
某风景区附近是大型的陶瓷生产基地,工厂排放的气体使景区内酸雨频频。风景区内受酸雨影响最小的是
A.山上的树木 | B.小桥的铁栏杆 | C.路灯的玻璃罩 | D.大理石雕塑 |
试题篮
()